您当前所在位置: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2013-02-13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称世界史)的整体观,决定了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将具体历史纳入世界范围之中 予以考察,论其演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识。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人教版,以下称新课 本)有叙述简明、分析加强、知识面宽的优点,而支撑这些优点的是该书的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也应体现在教法的改进上。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 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也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发掘历史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的 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体现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 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联系,依次谈四点见解。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 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 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 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 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 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 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 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新课本的全局意识,还从加大现代史论述力度上体现出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史内容大有增加,由原来 的4课时增加到11课时,对当今世界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不仅增添 了信息量,而且给人以科学的认识。这对把握当今世界运动的走向极其有益。课本的新变化,呼唤着教学上的 创新。

全局意识是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思维“支架”,将之托起的是对世界历史环境的分析。世界历史趋同存异, 无不与历史环境变迁息息相关。那些曾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历史 环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学之长就在于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谓历史环境,就是历史存在所需要的 社会条件,以及推动其发展的社会需求。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有两个关键“切入口”。

(一)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源头,探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进行国家干预,实行某些社会改革,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使它们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得到很快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被称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从历史环 境变迁的源头观察,3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 制的过渡”(注:《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进程的影响》,《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这就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当政期间,放弃“自由放任的经 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整政策”。新的政策“不独挽救了美国濒于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还给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注:《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 代(1929-1945)》,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新政”还给国际经济带来了重大调整,国际经济合作机构在二 战前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建立起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变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 世界历史环境变迁的轨迹,构成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50-7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改革,没有一例可以说明它能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让人们看到它否定自身 剥削性“蜕变”的现实。由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具有强大的生 命力,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光明前景。苏联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实行苏联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并不能否定社 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必由之路的道理。因此,对当今世界历史环境特征的最好概括,应是“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激烈竞争和共处的时代”(注:《当今世界50年的多样性统一进程》,《世界历史》1995 年第3期。)。新课本用专门章节评述东欧各国和苏联的变化,以及两极格局的崩溃,为教学把握历史环境,认 识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的历史趋势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二)从历史环境变迁中,探讨重大历史现象的多向性

历史现象的多向性,深深打上历史环境变迁的烙印。新课本的丰富内容,使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充分展开。 16世纪,英国的亨利八世以议会为后盾,借宗教改革,提高王权,使宗教改革成为英国历史上的“政治遗产”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代,这份“遗产”发生了变异,查理一世站到议会的对立面,对清教徒运动处置不当 ,造成政治危机,导致内战的爆发,促成英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崩溃,揭开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历史情况不同 ,极其相似的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结果就大不相同。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文明带来了时代的新变化,历史环境中的变革因素空前活跃,世界交往更具有“变革 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注:《“交往”与历史转折》,《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西方殖民扩 张,是近代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到19世纪末,殖民主义具有明显的“双重使命”特征。早在1853年,马 克思以印度为例,对“双重性”作了深刻的论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教学要紧扣历史环境的变迁,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指出殖民主 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工具”,动摇了东方各国“传统社会”的根基。

二战中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深刻影响战后历史环境,冷战对局,也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50 多年来,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100多个新兴的独立国家诞生,第三世界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两极格局解体前后,出现了地区一体化集团,形成世界多极化的 走向。像欧洲共同体在冷战中建立,在冷战结束之后加快发展,令世人瞩目。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相对稳 定的国际环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另外,近20年来,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消长有新的改变。70年代以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了,80年代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经济增长创“奇迹”的时代结束了; 而与此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经济腾飞,都表明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 体化的进程中,竞争的激烈性,经济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凡此种种,无不需要多视角地观察历史环境的变迁, 将解释寓于其中,分析历史现象的多向性。

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用科学眼光观察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 联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世界史教学中,运用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 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贯注其间的全局意识,它落实于教学,根据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 事物在运动中的内部联系;一类是历史事物间在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此类又分“横向”和“纵向”两种,举例 说明如下。

主题明了,发掘内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具普遍意义的伟大事件。19世纪的世界,是在法 国大革命的旗帜下度过的。法国大革命的主题是什么,内在精神体现在哪里,这正是历史联系所要贯串下来的 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