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3-02-13

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 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第四,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出产品,引导 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统一市场 初步形成)。再如,引导学生把1815年拿破仑的失败与1815年拉美独立斗争受挫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 历史的联系。

第五,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 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封建”最早涵义是 “封邦建诸侯”,“革命”最早涵义是“改朝换代”等。

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而《革命军》中的“其 (指满洲)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者也”就是错误的。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 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 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 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 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 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 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 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第三,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 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 ,草率答题。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又如,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有: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马克思的

意思是强调英国、 法国革命的重大影响。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 。再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 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

其次,一题多用,即把一个题当几个题用。例如:(选择题)19世纪晚期,郑观应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A.《变法通议》 B.《盛世危言》

C.《革命军》 D.《孔子改制考》学生一般做练习答出B就结束了。我要求学生思考A、C、D3项是谁的作 品?内容是什么?与郑观应成就相似的还有谁?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 、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经常练习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审清题意能力。即使不会回答,也不浪费时间;若乱答一气,一分不得,却 花了不少时间。

第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 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 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第五,引导学生注意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提高理论结合实际和应变能力。如当前的经济改革、香港回归 、统一台湾、巴尔干冲突、冷战结束、多极发展、民族问题、科技文化发展等都应注意。平时注意了这些问题 ,考试中遇到相关试题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历史理论揭示历史现象的 本质,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