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材研究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抗日战争的编写思想

2013-02-19

首先,新教材说明,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抗战主张,并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新教材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久,中国共产党便首先提出了“武装群众,进行革命的民族战 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中共中央派杨靖宇等去东北建立抗日武装,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这同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 明确提出各党派、各界同胞和各军队之间,不论过去和现在有何利害冲突和政见分歧,都应当停止内战,集中 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时表达了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革命根据地,实行对日作战, 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国民党“亲密携手,共同救国”的愿望。在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 共同要求的形势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方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后,中共为改变国共两党对立的 关系,改变蒋介石的对外妥协政策,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新教材介绍了中共为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指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 族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局面开始出现”。接着新教材叙述了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形成 后,中共又多次同国民党谈判。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又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 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号召“为保卫祖国领土流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以民 族大义为重,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 次合作实现。新教材用铁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是凝聚人民抗日力量的组织 者,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政治力量。

新教材说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

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是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

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是抗日战争相持阶

段的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是向日本侵略者全面进攻的主要力量。

新教材叙述了根据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华北、 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抗击着大量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 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袭击阳明堡飞机场的胜利以及其它许多袭击日寇战斗的胜 利,都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有力配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策略的改变,日本把在 国民党战场上的兵力迅速转移到解放区战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仅1941年 和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就出动兵力800多万,其中出动1000人以上的170次, 1万人以上的30次。中 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新教材着重介绍了使“名将之 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的黄土岭战斗,歼敌4万多人、 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的百团大战 ,反“扫荡”斗争中涌现的“狼牙山五壮士”和牺牲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以及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 争。新教材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对敌 作战12万多次,伤亡60多万指战员,歼灭日伪军170多万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决定性力量,战略相持阶段到来 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对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发展到120多万,民兵发展到260多万。这种发展,是人民力量 的发展,它既是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抗日斗争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 抗日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广大群众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战斗方法,显示了无穷无尽的威力,这正 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强化国耻教育,认清国耻根源,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

自强意识

所谓“国耻”,是指国家蒙受的耻辱。在近代,多指国家遭受外国侵略而蒙受的耻辱,如割地、赔款、丧 失主权、任人宰割;也指卖国贼不顾国格、人格,仰人鼻息,分裂祖国,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 编者认为,国耻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讲祖国悠久的历史文 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要讲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人民受欺凌被宰割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以增 强忧患意识和知耻而后勇的自强意识。由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 难,使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既是对日本某些人否认侵华罪行,蓄意亵渎历史的言论的 澄清,更是为了让学生记取历史教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材编者是从这样两方面强化国耻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