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

2013-02-19

在通过科学史宣扬科学家品德力量时,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介少数科学家不道德行为等负面现象也是有 益的。例如:斯塔克效应是一个在原子物理、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等课程中均出现的课题。在讲完斯塔克效应 的微观机制后,我们说: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此获1919年诺贝尔物理奖,但自此以后他走上了背离科学、追逐 名利的道路。英国科学家韦伯在《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一书中评价他差不多与所有同事都争吵过,唯独勒朗 德一人除外,后者因对犹太人的“教条物理学的痛斥得到了斯塔克的支持……。1947年斯塔克72岁时,因追随 希特勒被判刑4年。”斯塔克后来在回忆录中歼悔了自己的过失。从学生震惊、惊异的神态,我们知道这段话不 是多余的!

3 “有机结合”对教师提出于更高要求

既然人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教育中也就必须是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东拼 西凑,也不能喧宾夺主,为讲史而讲史。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振撼,才能使学 生终生受益。为要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材要率先改进。大家知道,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师 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从该课程获取教益的主要根源。因此,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 精炼、准确的表达本课程的科学内容,而且还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做人、长智慧、长能力的角度出发编写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行家已在这些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E.U.康登著的《原子结构》, 我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著的《原子物理学》都是受到大家欢迎的这种教科书。笔者在自己主编的《 结构化学基础》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努力。

其次,“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探讨问题、发现问题的角度讲课。我国著名科学家钱 伟长在给青年学生谈治学经验时,十分推崇吴有训教授的物理课,吴先生就是这样讲课的,他的课在我国老一 辈物理学家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是这样讲课的,在讲完 光的二象性后,我们说:静止质量为零,通常显示波动性的光具有粒子性,现在能否反过来想:静止质量不为 零,通常显示粒子性的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正当不少物理学 家为光的二象性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刚从历史学研究转向物理学的法国年轻人德布洛意大胆地提出实物粒子 也有波性的假设,并继续作了深入的工作,德布洛意因此获192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从学生惊喜和专注的眼神 ,我们知道,这段话在学生心灵深处撞起了火花。

其三,“有机地结合”,要求教师要多投入、多付出。具体地说,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史,特别是要 对本学科的发展史有较深入的了解。为此,还要博览群书,要多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讲演或书信集,要勤动 笔做摘录,要做有心人,当然,在高校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面前,这样做是“不合算”的,是做“无 用功”,但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赞许的眼光、专注的神态、爽朗开心地微笑,当我们想到自己有幸置身 于科学的殿堂。有幸站在大学的神圣教坛得天下英才而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的投入与付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