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历史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讲到本世纪90年代 ,从体例到内容上都有很多创新。其将近150年的历史融为一体,上册讲到1927年,下册延至1990年,打破了传 统的按社会性质划段的办法,使学生有一整体概念,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积淀和更新的 脉搏,历史感更为强烈,而且从完整意义上讲,1840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或曰现代化的转型至今还 没有完成,将近150年合在一起讲,是极为科学的,也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该书在内容上较多地吸收了近15年来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尤其注入了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各种新见解和新内容,还针对中学生的特点, 较恰当地讲了一些学界的不同观点,使历史教科书新意迭出。尤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在体例、内容编排、教学 环节、运作设计等方面都独具匠心,试图将历史教学从以往的单一的记忆、背诵或复述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培 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意,是该书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学习这本教科 书应该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我也试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结合该书,谈一点极不成熟的意见。
从历史学本身的特点来讲,记忆和背诵是非常必要的,不记、不背历史是无法学好的,记和背是培养能力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将记忆、背诵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 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记忆和科学地背诵,如何在追求历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在回观过 去的史实中增长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才能。这中间就有个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当然和教材的主导思想密不 可分。这部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着眼于学生对历史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试图使学生在记忆中去体认历史为 什么会这样走过来,而不是另外一种样子,也就是记中有思,思中有记,是理解中的记忆,而不是不理解的死 背。为达此目的,该书在以下5个方面颇费了一番气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概括和提炼能力、掌握历史过程的能 力、史料分析能力、运用图表能力、回答问题能力上进行了尝试。
1.概括和提炼。让中学生有较高的概括和提炼能力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很困难的,但从 中学就注意培养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引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该书采取的办法是在每一章的前面 加一个几百字的内容提要,讲明本章的要点、主要历史脉络和基本观点,使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提要,学生掌 握起来有困难,但列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强迫学生去背诵和记忆,无疑有助于提高其宏观思维能力。在讲 授过程中,可否采用抓两头儿的方法,先让学生精读每章的提要,有一个浅层次的印象,讲完本章后,再返回 来详细讲解内容提要,便可以从详中求约,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每章都让学生去概括分析其中心内容, 久而久之,其综合力会有一定的提高。本书这方面的意图也就有所贯彻了。
2.掌握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内容太多,这不仅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而且常常使编教材的人无处下笔。中 学历史课本,往往采用高度浓缩的办法,一句话包含许多历史内容,学生读起来一是枯燥,二是难于理解。为 克服这种弊病,新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将历史过程的评述分为两个层次,正文部分作概括性介绍,楷体部 分则选择较为典型和生动的事例具体加以说明,楷体阐释正文,正文提挈楷体,既有纲领性,又有丰富而形象 的历史内涵,使学生在掌握正文的历史过程当中,能从抽象推及一般,由一般再回到抽象,同时以具体实例和 历史故事来加深对综合性评述的理解。这样,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便于记忆,还 比较生动有趣。从提高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能力来讲,这种编排是有好处的。一旦学生能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 ,其他能力的培养就好办了。该书的这种改革,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也有一个问题,楷体部分的内容 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实际学习当中,大概学生也须记住,尤其在高考大竞争中,历史教科书都几乎要背烂了 ,难道楷体部分可以不背?如此下去,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种种瓜得豆的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应引 起高度注意。
3.史料分析。近年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原始史料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考察历史现 象,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但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去读较多的史料,只能让其 接触史料,明白通过史料去揭示历史过程的道理就可以了。这中间就有个如何选择史料以及如何通过一段史料 让学生去明白一段史实或一个问题的技巧问题。这本《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基本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印 证法,即在叙述一段史实的旁边,适当选一则史料,学生通过读这一则史料,就明白了史实的叙述是从这段史 料来的;二是问题法,在一些重要问题叙述中插入一段史料,旁边用方框出一道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这段 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两种方法,都促进学生读史料,想问题,其理解和分析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将这种办法引入历史教学是成功的。但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承受力,适可而止。
4.运用图表。本教材十分注意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书中的图表数量之多是一般历史教 科书无法相比的。这些图表一为原始图,使学生有历史形象感;一为后人画图,让学生看了生动有趣;三为综 合性的表格,既减少文字叙述,又一看就懂,学生掌握起来十分方便。另外还选录了不少地图,这是历史教科 书中所不能少的。在图表的运用上,该书分两类,一为必须掌握的,二为仅供参考的。从图表的选择和编排上 去看,该书虽没有特别独到的地方,但通过图表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主旨,在这本教科书中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在实际使用这部教科书时,应在这方面花一定的力气。有些图表,单纯让学生去记忆还不行, 应该亲手做一做,这将使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有所提高。
5.分析和回答历史问题。通过做课后练习题,来增强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虽然带有很大 的强迫性和被动性,但长期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般来讲,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 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到了大学之后,才一步步从这种被动式的理解和分析问题中解脱出来,开始比较 主动地去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历史教学,从来都是这样。要彻底改变这种模式是不大可能的,也没有必 要。但是,可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被动性而增强一些主动性,则是很值得研 究的。因为只有发挥了主动性,才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本《中国近 代现代史》教科书,在这方面也有大胆的探索。其将问答题分为两类,一为传统的做法,列课后练习题,让学 生必须掌握;一为新的改进,在适当部分列了思考题,一般有一定难度,但很有可探讨的必要,可以激发学生 研究问题的兴趣,并开展讨论。这样,练习题供学生复习用,思考题则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有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的作用。这就有可能增强学生主动想问题的才干,为今后的大学教育辅下了一块良 好的基石。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也有相当的难度。从这本教材所列的思考题来看,一是难度较大,很可能多数 高中生思考不了,也就是说他无法去思考,往往要任课老师去代学生思考,这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二是思考 题和练习题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已规定了思考题不作必须掌握的内容。 今后如果教材修订,可否将思考题的难度降低一些,并让其和练习题发生一定的关联,减少教和学中不应该有 的困难。
概括来讲,上述5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的能力上下苦功,这方面做到了,这 本《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的本质也就掌握了。
相关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