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培养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整体教学策略实验

2013-02-2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历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它不仅成为同行们普遍关注 的重要课题,而且是被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近几年来,国内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各种期刊上,绝大多数研究文 章尚倾向于进行理论界定和经验型方法总结,真正把该课题当作教育科研进行研究的实验报告,则极为缺乏。 而要建立起进行思维能力教育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专门的教育实验,将理论建构的过程融合在实验 过程之中,不断地探索、验证、发展、完善有关的理论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实验的体系。为此, 我们扬州中学进行了该项实验(本文为实验中期报告)。

实验的基本假设是:实施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 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深入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学科新的整体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 施加影响的客观规律,以期形成历史学科较完整的思维教学理论体系。

二、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过程

从1991年到1993年,是实验的准备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有 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理论界定,建构实验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具体假设,并探索、试行一些具体的教 学方法,为建立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1993年到1995年是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选择与对照等组的实验班,进行小规模实验,对实验的假设、指 导思想及训练材料作补充与修订,设计并试行一整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形成整体教学 策略。与此同时对各种方法与模式在教学中的成效进行初步检验评价。

(二)实验方法

整体教学策略应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在阐述教育原则时说,“教 学的方式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学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我们意识到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性化 差异较强,并且某些思维品质的差异趋向基本定型”,因此,我们设想进行“整体教学策略”的改革,从更广 泛、更深刻的程度上,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与新课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介绍与训练

将历史教材进行分解与处理,选择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作为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材料,再通 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与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过程结合起来。例如《隋朝的统治》一 课,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的大运河,作为一 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哪些内容?”、“秦朝与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分别进行“背景分析”、“概念 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与阶段复习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综合训练

依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选择有关史料与理论性问题,作为综合训练的材料,着重进行辩证思维方法 训练。例如在学完西安事变后,向学生提问:“有人说,如果蒋介石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就不会有 国共第2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该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 性与偶然性”这两种辩证思维方法。

3.与学习方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审视与发展能力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 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及效率。具体作法是:第一,培养沉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的 过程,尤其是考虑问题的过程;第二,介绍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与之比较讨论,进行修正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利用板书记录、录音记录等方法,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及时纠正错 误的思维方法;第四,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讨论、表达、复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创设新的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本身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因此,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创设、优化有益的学习环境。经过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针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初步建立了“ 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和“分析式思维教学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注重的原则是:(1)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3)帮助学生 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建议;(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于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另有文章专论 )。

三、实验的初步结果

一、实验前,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6.9,对照班总均分(?)为77.1,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新的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8.8,对照班(?)为70,经统 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综合考试成绩实验前后对比表

前测均分(?) 后测均分(?) 实验班 76.9 78.8 对照班 77.1 70

p值 >0.05 <0.05

2.实验前,思维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方面的总均分为8.2,实验后上升到9.6 。其中分析、综合方法的得分较好的人数,在实验前是57%,实验后为73%。思维品质测试主要分两项,使用 思维方法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刻性,广度得分较好的人数由62%上升到78%,深刻性由51.3%上升到75.5%,都 呈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思维能力测试自身对照表

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 思维品质较好的人数

总均分 分析综合得 广度 深度

分较高人数 实验前 8.2 21(57%) 23(62%) 19(51.3%) 实验后 9.6 27(73%) 29(78%) 28(75.5%)

p值 <0.05 <0.05 <0.01

3.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体现在学生主观性评价的各项统计结果上。有69 %的同学感到它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27%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总计96%)。有73%的学生对新的教学 模式下的学习感到兴趣很浓,19%的学生感到兴趣较浓(总计92%),有89%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的学 习方法。其中84%的学生认为,新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较大正面影响。

四、对实验的认识与分析

由于该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第二阶段的实验尚未结束,上述统计结果只是初步的,还不全面。因此以下的 讨论分析不仅针对上述几次统计,而且也针对在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为今后新阶 段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一)实验结果的讨论

1.实验结果是经综合性测试(包括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测试与学习者主观评价调查三种方法显示出来 的,尽管这几种测试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基本上能从主、客观方面反映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对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当然测试中的不足之处,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完整的科学评价系统。

初步形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教学策略,但是,这种方法与模式已经对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作了整体的思考,兼顾到教与学的诸方面,因而它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从而取得初步 的成绩。

2.该实验选择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但是由于高三年级 与高二年级两个阶段中的学生,在升学压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高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比较高,因此,今 后在实验对象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如在高中,也只选择一年期限内的高一、二年级。 同时为使实验更具典型性,应选择普通中学同时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要按照教材结构与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分析选择能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的结合点。在进行 教学设计时,将这些结合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不仅要列出需要学生达到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而且要列出 训练的方法。这些结合点最好是教材中的重点,而且不宜多,要精炼。其次,要适当增加一些史料,弥补教材 的不足。这些史料同样应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并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如表格、文字、地图、图片等等 。

2.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训练思维方法的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有些疑难问题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当然应善于把握机会,随时灵活地针对可利用的问题进行 思维训练。但是,对一段时期中(最好选择阶段复习的时间)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要进行系统讲解和强化训练 ,最终应形成各年级各册课本系统化的训练大纲。

3.实验过程中,应当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前文涉及非智力因素问题,是在已形成的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对教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最应强调的是: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兴趣 层次,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学科间思维训练的渗透问题。

实验过程中发现,单科训练花费的时间长,成效慢。学生每天学习好几门功课,用于历史的仅仅是很少一 部分时间,各科如果能协同进行“整体教学改革”,必将获得花时少、成效快的结果,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 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促进思维能力的迁移。这是今后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5.历史观念教学与思维训练的问题。

历史学科需要语文学科的基础,也需要哲学课的思维方法,两者不可缺一,即所谓“文史哲一家”。而历 史观念的理解应用问题,直接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对辩证思维与唯物史观的理解。首先,由于中学政治课 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涉及的范畴与理论较少,也较浅,不具备分析历史课中疑难问题的基础。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而,编写高中历史课专门的“史学概论”,成为现今历史观念教学的 形势所需。其次,由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旧的一切观念具有先行的排斥特性,所以, 绝不可用简单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强行接受观念。事实上,人的观念形成,需自身思考、接纳。因此,最好在 讲解前,不做生硬的肯定性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把历史观点当作各种历史认识的一种,进行客观性比较运用, 科学、正确的理论,必然在比较中被学生所接受。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学习的组织形式对培养思维能力的影响。

现有的学习一般是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的,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以小组为 单位的学习。在试行小组学习时,我们发现由于思维的个体化与主观性,不论是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反馈 与训练尤为重要,而小组学习反馈快、训练人次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动力 ,这也将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2.其他学习方法对培养思维能力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记忆、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情况 问卷调查中,高二年级学生,仍有近60%没有掌握默记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人 物、观点的分析。因此今后要注意研究这些次认知能力发展与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性,探索发展次认知能力的 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