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2013-02-2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先贤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原则,这里的“材”是指不同状况的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必要前提。为了探讨高一世界史与初中世界史学习的衔接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质量,1993—一1994学年度,笔者在北京三中选定一个教学班执教,与同在那里任课的朱 尔澄、范磊两位教师一起,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开卷作答。讲明只是了解情况,不计分数。要求独立思考,写出 真实想法。全部答卷为38份。下文将对问卷中的几个重点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所谓“对策”有的是已 付诸实践的教学措施。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书于笔端,是想与同行切磋。

一、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题目:初中已学过世界史,高中有无必要再学?为什么?

答“有必要”者为100%。由此得出结论:学生并未因初中学过世界史而对高中世界史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们对“有必要”理由的阐述,反映了其对高中世界史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今后学习的期 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初中时学得简略、肤浅,高中会学得详细、深入。②可了解更多的世界史知 识,如各国的典故、轶闻趣事等,充实和丰富自己,与人交谈时知识不再贫乏。③更多地了解世界史上的杰出 人物,作为自己的楷模。④高中时认识水平提高了,可深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结果等,从中得 到借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⑤更多地了解世界,更深刻地学习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 的规律,古为今用,做现代人,更好地创造未来。⑥学历史可对别的学科有促进作用,比如政治。⑦为考大学 。⑧初中时历史课上得很枯燥,没怎么学,高中时要找回失去的历史学习信心。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为实用型。②③⑥⑦⑧基本上属于此类。对策之一是升华其认识,使其从认知和情感角度全面认识 深入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在导言课上,我们特别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上高中,你们将 来都打算从事什么工作?”学生的回答多是审慎的,说法自然是五花八门。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一段话:

“一切有思想的人都应是历史家。……因为历史是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应该有历史思维能力,不论他的职 业是什么,这都会使他具有必要的广阔视野,帮助他在偶然事件的后面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学会把当代发生 的事件看作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即已经过去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将来要发生的历史事件总体的一部分。”

引自〔苏〕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再举出实例进行有说 服力的论证。对策之二是对不合理期待进行纠偏。③的说法显然较为幼稚,不尽合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 具体形象在初一、二年级学生中较为普遍,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更多是一些概括的形象,即将 众多的人物的优秀本质特点综合成一种人格类型来崇拜。为进一步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又用谈话法做了调查: “你对世界历史上哪些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你特别崇拜某个人物吗?”结果证明,学生们多以史实为据, 谈出他们所感兴趣人物某个方面的优秀品质。最感兴趣的人物以拿破仑、罗斯福居多。也有同学表示:“希特 勒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他由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人物发展成为令世界震惊的人物,至少说明他有抱负、有本事。 ”面对这种看法,不能模棱两可。我请这些同学课下去看几本与希特勒有关的书,思考:“希特勒的一生为什 么会成为悲剧”。课上,我简略地给同学们介绍了近年原西德出版的《如果希特勒打赢了》一书的核心内容, 指出希特勒其人的本质特征,并提出雄心与野心、健全人格与反社会型人格、杰出人物的性格与历史契机的把 握等问题,让学生在今后历史学习中思考。特别指出: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带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没有 一个现成的完善的楷模。要学习只能学众多优秀人物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杰出品质,成为塑造自身人格的养 分。对策之三是对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对②⑧可提供一个课外阅读书目单,并在教学中适量加一些这方面的“ 味精”。对⑥在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迁移贯通。对⑦则要注意引发学习的内部动因,使其“乐学”。

第二类是理想型。①④⑤基本上属于此类。能够从知识、能力、理想的角度理解学习的意义,认识端正并 具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肯定并强化他们的正确认识,可以通过例证做到这一点。二是激发 其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来讲,这类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就学得比较好,由此造成一种“胜任内驱力”,希望能 够学得更好。他们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值较高,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 积极性。要使这种“胜任内驱力”成为今后学习的主导动机,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意志行动,就需要教师在教 学中不断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使其经常体验到“学有所获”、“思有所得”的成功感受。

还应讲明的是,有些学生阐述的理由兼有两类。这并不矛盾,正反映了经历了中考抉择刚刚升入高中的学 生对待问题主要不是从个人好恶出发,开始具有现实性和严肃性,他们的心理发展开始向成人化过渡。

二、关于教学内容

题目:你对世界史哪方面的内容最感兴趣?

一般来讲,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兴趣有一定的偏向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罗列了5个选项。应说明的是 ,这不是对世界史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只是想使这个兴趣意向调查简单些。卷面显示,尽管题目表述用“最” 字做了限定,却只有7份答卷选项是单一的。统计结果如下: 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无产阶级革命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战争 文化

民族民主运动 人数 12 7 5 24 25 备注 “都感兴趣”2人;都不特感兴趣1人;“不知道”1人。

此项调查结果统计说明:

1.对“文化”史感兴趣的最多。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因为这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时学的是《世界历史 》全一册。其中关于文化的两个专章内容明文规定供学生课外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 学生对此感兴趣的原因:①这些内容有意思。②与我们学的理化、语文、音乐、美术等科目有相通之处,能促 进学习。③与其他内容相比,文化方面的内容更能增加人的文化修养。应该说,学生们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应 该遂其所愿,或讲或做导读,引导学生去吸收域外文化中的精华,从众多名家成名立业的经历中去感受伟大的 精神力量。

2.对“战争”偏爱。男生多于女生,占24名中的15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激烈的战斗场景使他们 着迷。学生认为:①战争史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有许多科技方面的知识,比如武器。②战争中有许多了不起 的军事家,具有神奇色彩。③战争的成败胜负,蕴含着许多道理。针对学生的意向,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第一,投其所好。学生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可能涉猎过不少这方面知识,有的内容可能比老师知 道的还多,因此,要谨防“班门弄斧”,不妨多给学生以施展的机会。果然,在两次世界大战内容的教学中, 学生们对武器投影片的识别,重要战役经过的讲述,重要军事指挥军和政治家的作为的介绍,显示出了他们这 方面知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表现”中获得了一种满足和自信,课堂气氛也因之热烈而和谐,由 此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第二,诱其深入。在前述学习目的、意义的调查中,学生已明确表示出深入探讨问题的期望。因此,对有 关战争的重大问题,应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探讨,如“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本原因”、“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判断 和比较”、对战争后果的分析等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爱好和平的意识。

3.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教学,应抓突破点。一般说来,世界史教学对这方面内容较为重视,但来自不 同学校的三中高一学生,对此感兴趣的才占31%,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不是很成 功。另方面,我们要满足学生对高中世界史教学的期望(如第一个调查题目,学生答卷反映的④⑤),就必须 讲好这方面的历史。我们认为,应抓几个重点,形成突破口。比如:①重点讲述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着重解决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认识问题。②在回顾“大化改新”的基础上讲述“明治维 新”,引导学生做联系性思考,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日本民族的发展与振兴主要在于他们兼学中西,善于吸收别 人的长处为己所用。由此使学生感悟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在讲完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原因和结果方面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强化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④分析评价拿破仑。人物是历史的主体,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感兴趣,往往 津津乐道。但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往往有偏差,对人物评价的标准更是无从把握。我们重点做拿破仑的文章,主 要不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是通过剖析这个复杂又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人物,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 物的方法。在教学中,首先印发给学生必要的补充材料供阅读;其次是引出问题,如拿破仑的雄心与野心、拿 破仑对革命的贡献、拿破仑战争的归类辩证分析、拿破仑对科学的态度、拿破仑垮台的原因等;然后是观点的 引导,侧重于人物评价方面的历史主义、阶级分析、辩证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就所提问题做小论文,也可让他 们选某一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对小论文的讲评,在讲评中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观点和方法。实践 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之好,高一学生毕竟接受能力强,往往举一反三,再谈到别的人物时,会将观点方法 加以迁移。

4.要激发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亚非拉历史的兴趣。首先,要适当增加生动的史实材料。其次,要突出 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如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马丁;德国工人阶级的优秀领袖罗莎·卢森堡;国际工人 活动家季米特洛夫等。另外,要做一些重点课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就可做为重点研究课,让学生各抒己见,去分析这一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并由此认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反帝斗争的曲折性。

三、关于学习方法

题目:你希望历史课怎样上?请在下面四种类型中做选择或谈出你另外的想法。

A·论坛式:以不断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参加辩论,理清史实和观点。 (28人)

B·讲坛式:给学生当“老师”的机会,让其讲述或分析学习内容。 (11)

C·公司式:将学习目标发给学生,经常考核, 给予“成绩”和“态度”两类评定。(6人)

D·家庭式: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教诲、指导,学生听讲,服从。(8人)

答卷结果还显示,有11位同学选了两项,这11位中又有10位都选了A。有一位同学选了三项,其中有 A。有一位同学答:“无所谓,不烦就行。”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

1.应侧重用A种方法教学。中学生心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进入高中的学生将急剧向成人化发展,他们的 心理需求上升,突出体现在渴望受到尊重与承认,计划自我实现。到高一末,高二初,其智力将基本趋向定型 ,智力的核心—一思维,基本上完成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智力的个体差异水平也基本定型。成熟前与成 熟后的智力即认识能力,明显的差异在可塑性上。成熟前的学生可塑性大,应抓紧训练、培养。A种方法教学的 优越性在于“启导”,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记史、活化思维。而且这种方式往往形成从不同角度“各说各的 理”,比起B来,学生尴尬、丢丑的可能性少,因此,选A的人明显多于其他三种类型。但我们在运用此种方法 时,必须注意:a.问话的多角度和风趣性。b.面向大多数学生,问题由易到难,有梯度。c.既要提出问题, 又要引导思路,避免学生的思维走向歧途,得出错误结论。d.杜绝强行束缚、中断学生思维活动的做法,教师 不要急于做结论,鼓励学生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辨异中优化思维品质。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论A或B,都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两项相加,选的人次 为39,说明高一学生乐于做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但在实践中,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不是很容易。我们做的 努力除了前面提出的四个必须注意外,还采纳了学生的建议:“每次事先指定几个学生有所准备,上课由他们 先发言,把大家的情绪激起来”。再有就是发挥师生在情感上的激励作用。在讨论问题时,师生之间的关系应 是“同学”,要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在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上,我们有一题目是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有两位同 学明确写到:“对您至今叫不出一些同学的名字感到不满意。”可以肯定,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对此, 我在课堂上做了公开道歉,并想办法去记他们的名字。因为我相信这样的一个公式在师生之间适用:互相尊重 —一情感融恰—一教学相长。

3.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任何单一的方法用久了都会产生程式化的感觉,单一的方法也很难完成教学任 务。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学生也会喜欢两种或三种教学方法。因此,我 们可用A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B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用C落实教学目标,巩固教学效果;用D创设亲切 的气氛。我们还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创造更多的教学方法,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们做的“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还有关于思维能力的情感方面的题目,篇幅所限,将另文分析。

主要参考书目:

①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②〔日〕山内兴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③〔苏〕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苏〕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