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

2013-02-26

船山有云:“在人微者,在天则显,故圣人知天以尽性;在天微者,在人则显,故君子知性以知天。(上“微显”以小大言,下“微显”以隐著言)……要其显者,在天则因于变合,在人则因于情才,而欲知其诚然之实,则非存养省察功深侯到者不知。”[3]只有在儒者的道德实践中,“天道性命相贯通”才得以具体地展开。引文中,船山谈到了“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两种形态:以圣人为主体的“知天以尽性”,以君子为主体的“知性以知天”。这两种形态固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未尝不可以统一起来加以审视。如果说就体认而言,天道与性命可以互为参照系统,那么圣人的“知天以尽性”乃是借助于天道来使性命得到完全的彰显,而君子的“知性以知天”则是以性命来界定天道的内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船山视域中,圣人亦由君子发展而来,君子与圣人不过是儒者自我实现过程的前后阶段。在儒者的为学历程中,他首先是以自我的道德心来界定天道,而后才得以在此种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参照天道的实然来推扩道德心的种种形态,以期达致道德自我的实现和完成。引文中,船山所云“欲知其诚然之实,则非存养省察功深候到者不知”,也点明了“天道性命相贯通”两种形态的统一之处。存养与省察可以说是道德修养的两种方式,而船山之所以强调道德修养对于体认天道、性命的决定作用,乃是因为对于包括他在内的宋明儒者而言,成德问题是其整个学说体系的核心所在,天道观与心性论尽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并服从、服务于这一核心。

论至于此,我们可以对船山天道观的认知立场和认知路径略加交待。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解读模式未尝不可以被应用于船山天道观,但是,此种应用应当在以成德问题为核心的儒学语境中展开,应该以道德心为认知基点,而非以该模式原本在西学语境所采用的知识心为认知基点。对于知识心在体认天道方面的作用,船山持怀疑的态度,在他看来,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有着某种不可认知性,而“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是不可接受的。船山在“天道性命相贯通”的框架下体认天道时,试图凭借道德心来限定天道,使之不流为“漫荡之空谈”,而这种限定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就境域意义上的天道而言,它应该与人的行为有着真正的关联,应该有助于确立而非削弱人的道德主体性;第二,就价值本源意义上的天道而言,它应该能够为伦理原则的必然提供形上依据,进而对道德实践的应然产生激励作用。当然,宇宙的实然可以为伦理原则的必然提供佐证,而明显与宇宙实然相冲突的伦理原则却会受到质疑。因此,船山并不反对以知识心体认天道,也试图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给宇宙实存以尽量准确的说明,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说明大都在驳斥他人观点时作为辅助性材料使用,而且也是服从、服务于成德问题这一核心的。

二、理惑与辨用

自汉代以来,儒家学者多有将“五行”学说引入《周易》系统者,他们以“五行”配《河图》,通过比拟的方式确立“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并从此出发诠释《周易》,说明宇宙发生的历程,构建普遍联系的世界图式。船山在依据《周易》系统构建其天道观时,对于此种引入,持否定态度。通过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他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前代学者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是与他藉由道德心所体认的天道相抵触的。

前代学者在确立“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时,所采用的是类比的思维模式。对此,船山有云:“凡夫以形似配合言天人之际者,未有非诬者。”[4]在类比的思维模式下,人们如果仅仅根据外在的相似做出判断,而不去注意对应双方的内在联系,那么,其所产生的理论后果就很有可能导致对应方原本所在的系统发生紊乱。具体到这里,船山之所以力图消解“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乃是因为此种关系使得“八卦”系统或者说《周易》系统出现了不应有的紊乱。前代学者以水、火二行分别对应一卦,而以木、金、土三行各自对应两卦。如果说,在“五行”系统中,木、火为阳,金、水、土为阴,那么比拟之后,在“八卦”系统中,震、巽、离为阳,乾、坤、坎、兑、艮为阴。《周易》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居其半,未尝有多少之别,而以五行配八卦,则会使易学系统中出现原本不应有的“阳德衰”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对应关系与“乾坤并建”的易学原则相抵触。船山解《易》之所以力主“乾坤并建”,乃是基于天地作为生化本原的地位,基于乾坤二德对于六子五十六卦的统摄功能,而以五行配八卦的做法,在实际上是将乾、坤二德置于与六子相等同的层面,消解了其超越意义,因此船山有“天维裂”的说法。总之,基于以上的理由,船山认为以五行配八卦乃是“蔑理逆天之说”,完全加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