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禀随机性
内禀随机性,或称内在随机性(inner randomness) 是非平衡非线性混沌系统产生的类似无规的非周期性行为。强调随机性完全是系统自身的属性,而与外在因素无关。简单地说,混沌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个确定性系统中产生的近似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不是外因加于系统的,而是系统的内禀随机性。任何事物都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混沌的机制在于系统与环境及系统内部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子系统等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严格说来,任何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都会不自觉地导致混沌,只不过混沌的程度不同罢了。
2.初值的敏感性
对初值的敏感性是混沌系统的又一显著特征,此即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解它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一只蝴蝶在北京振翅时搅动了空气,也许很久以后能使纽约产生暴风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混沌的特性告诉我们,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初始成长;原因与结果是非对称的,简单的原因可以引起复杂的结果。反之亦然;传统的方法论必须改变,即做到: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从线性观到非线性观的转变、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3.混沌序
混沌运动是一种典型的非周期运动,即它是对周期运动的否定,是周期性运动的破缺。而且,混沌研究还揭示了一种新的秩序的存在,这就是介于已有的有序和无序之间的“混沌序”。它在时间上是非周期性的、在空间上也不规整,蕴含着丰富的随机性,但却绝对不是那种完全无规律可言的混乱和无序。如果说以往的有序是一种无序性可以忽略不计的简单有序,以往的无序是一种有序因素可以忽视的简单无序,那么,“混沌序”则是一种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都很明显、哪一方面都不能忽略的秩序,是有序与无序有机地统一。
二、 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中对混沌理论的运用及其不足
(一)混沌理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运用
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伯顿·克拉克将六种权力按层级排列,由底层往顶层依次是:一是底层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层级。第一层级是主要的运行单位——系或讲座——研究所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几个运行单位的集合,同时又是大学和学院的一部分,即学部(fculty);二是中层结构,即第三层级。这是最能辨认的层级,即整所大学或学院;三是上层结构,包括第四、五、六这三个层级。它们是日益包罗万象的行政管理实体,第四层级是多校园的学术管理组织,第五层级是州、省或市政府本身;第六层级是最高级层级,即一国的政府及其有关的部局与立法机构。高等教育系统因各种权力之间的矛盾增多而变得日益复杂,系统内的活动受到各种力量的推动和牵制,其纷繁复杂的局面使人困惑。
下一篇: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