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中国科技史家们认为,“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丰富,实为世界第一,约有5、6百种之多” 。然而,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属山东)人,曾任高阳太守,北魏时期的农学家。他的《齐民要术》共十卷,九十二篇,内容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涉及精耕细作、选种播种、作物栽培、果木种植、畜禽饲养、食物加工等等许多方面。《齐民要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其中也吸取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农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齐民要术》吸收了儒家的民本、农本思想。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序”说: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论述源自《汉书?食货志》,其中吸收了《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民本、农本思想;尤其是“《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一句,实际上是把儒学与农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论语?子路》中记述,孔子到卫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就是所谓对百姓要“富而教之”。《齐民要术》还说:
《书》曰:稼穑之艰难;《孝经》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儒家讲仁爱,落到实处,也包括富民;讲孝道,也包括赡养父母,所以要发展农业,要“不违农时”,以保证“黎民不饥不寒” ;因此也就需要发展农业科技。贾思勰对儒家经典中有关民本、农本思想的引述,旨在说明他的《齐民要术》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落实。
第二,《齐民要术》吸收了儒家的“三才之道”。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后来的荀子也说要“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 ,还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易传》则明确讲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提出“三才之道”。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吸收了这一思想,其中说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而不赞同仅凭主观而违反自然规律的“任情返道”,这就是要实现天时、地利、人力的三者统一。《齐民要术》还说: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谚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錤,不如待时。”又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齐民要术》对于《孟子》的这些引述,同样是为了说明遵循自然规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儒家“三才之道”的思想与古代农学的密切关系。
第三,《齐民要术》还吸收了儒家经典中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许多知识。儒家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也包括农学知识。《齐民要术》一书对儒家经典中的农业科技知识有较多的引述,大致可分为两类: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朱熹家有浑仪”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