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宋代乡村户之生活水平析议

2013-03-1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民众的生活水平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接反映。现有的反映宋代民众生活水平的论著多是写意式的,而且多是用阶级对立的方式进行阐述的;其把地主(传统观念下的剥削者)等同于统治者,把农民(传统观念下的小农即被剥削者)等同于被统治者;而且固有的逻辑是统治者高高在上,生活纸醉金迷、奢侈无度,被统治者特别是下层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介于奢侈层和裹腹层之间的那最大多数人的群体却很少有人问津;而且这样的极端分层根本看不出历朝历代的比较特点。不管是先秦还是秦以后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永远就是这样相似的极端模式,而且隐含着一种抑富扬贫的思想,似乎富裕都是靠剥夺取得的,而贫穷却都是被剥夺而招致;对人自身的才智优劣却不闻不问。其实对贫富而言,其制约因素都应包含社会制度和人自身才智因素两方面,只是不同制度每个人的致富的机会不同而已。尽管如此,人的致富机会和才智还是成正比的。只不过越是不合理的社会,这种比例系数越小罢了。鉴于此,笔者想通过考察宋代各时期的物价、官俸、军饷、劳务报酬以及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当时的生活。所谓的“生动”是指:通过笔者的研究成果能让读者对宋代的生活水平同现代相较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比如说宋代某一阶段的一贯钱在现代人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概念?某个阶段所谓的富是个怎样的现代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血肉丰满的社会生活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作者简介:谷更有(1971—),男,河北平山人,博士、2002~2004年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代经济史研究。

一、宋代经济发展水平同国内、国际的横纵向比较

“普遍贫穷乃所有前现代社会的特征,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中国人在满足民众和国家心目中的需要方面,可以说做得比任何其他前现代社会的民族都更为成功。”①这是不少海外中国史学者对前现代中国在世界史上地位的总看法。海外学者们对宋代更是称赞有加,如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②再如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用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做了估算。根据其计算结果,无论是作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宋代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地位:“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第17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日]宫崎市定:《宋代にぉける石炭と铁》,刊于《东方学》第13辑(1957年),转引自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与此相对照,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①法国著名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先生也称宋代为当时“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②。尽管由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海外学者对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量的判断都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毫无疑问的是,与同时代世界各国相比,宋朝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是居于世界最前列的。但尽管如此,它仍然不能摆脱“普遍贫穷”的前现代社会特征。

现代西方史学家是怀着羡慕的心情来叙述宋代历史的:“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的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③“当时(指宋代)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这可以由以下事实看出来: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造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最后应指出,宋朝时代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④而对与中国宋代同时的欧洲的描写却充满了灰色基调,如对十字军东征时期(1095—1291年)法国情况的描写:“法国在这

——————————————————

①  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p25,p40,转引自李伯重文。

②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的日常生活》,第4页,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438页,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439页。

时期遭到饥荒,接续而来的歉收使谷物价格飞腾上涨。……食粮又少又昂贵,穷人吃树根、野草来充饥。”①而那些参加十字军的人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摆脱贫困,“因为有些人由于好奇心而到东方去;其他的人由于家中生活窘困而需要打仗,不管是反对基督教的仇敌也好,朋友也好,以此来终止他们的贫困状态,还有别的人要逃避他们的债务,要逃避他们应该履行的义务,或逃避为了他们的罪行而应得的处罚。只有少数人,没有屈服于流俗所崇拜的东西,而是由一个神圣目的所激动起来的”②。由此足见10—13世纪的欧洲充满了贫困,而且贫困到非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的程度。相比而言,宋朝在同北方民族的战争中屡遭败绩,但通过以钱物、割地换和平的手段赢得不算短时期的安定局面。尤其是南方,农民们可以在远离战争灾难的环境下耕作。不管现代史学家对当时事实描述的误差有多大,宋王朝的地位在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应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因此,我们要研究宋代的乡村户的生活程度,了解宋朝当时的国际地位是一重要前提。

接下来我们考察一下宋代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相比经济处于何种水平。首先笔者同意吴承明先生的提法:“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曲折的,有进有退,但长期趋势是不断进步的。……不认为我国漫长的封建经济有个上升的阶段,以后就走下坡路,而是在生产力不断增长中,旧制度逐渐瓦解,新的因素于焉滋生。”③在中国5000多年的古代社会中,就社会概念而言,是停停走走,始终没有质的突破,一直处于前现代时期。笔者想质疑传统所讲的

——————————————

①  [美]汤普逊:《中世纪社会经济史》上册,第485页,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  同注①。

③  吴承明:《中国经济通史·总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