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恐怖主义”是历史范畴

2013-03-11

【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9·11”事件受难者的血迹越淡漠,其象征性越突出;它越远离,越成为需要解读其历史意义之文本化东西。这一事件如果可以被认为比柏林墙之倒塌具有同样改变世界的意义的话,在于它给所有不同倾向的世界力量――经济、政治、宗教与知识的――留下了值得思考的教训。

当为复仇激怒的小布什曾失言面临一场"十字军"式"圣战(基督教)"对"圣战(伊斯兰)",沉着老道的亨廷顿立即纠正,这不是一场宗教战争。布什遂改口说这场战争不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亨廷顿进而慎重地指出,这也不属于它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这似乎有些"叶公好龙")。知识左派自另有一番评说。在双子大厦废墟上留下后现代语境文化异质性之思考远比石油资源地单一经济原因复杂。

有一篇论恐怖主义根源的文章指出这场"恐怖主义的根源在现代性"本身,并质问:"究竟有什么理由认定’9·11’事件的制造者属于前现代?"如果是因为宗教信仰决定着"9·11"恐怖主义发动的这场战争之前现代性质,那么岂非"非犹太人-基督教信仰的人都属于前现代?恐怖行为如果是由西方国家或政府来进行,就是现代的;而由一个或几个非西方的恐怖组织来进行,就是前现代的?"  。

问题被置于"前现代-现代"与"缺席的后现代"线性上历史地提出,但其把"’文明/野蛮’、’现代/前现代’、’民主/专制’等二元分裂"作为可以从历史中抹去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之"思维教条"却是非历史的。一种不同生产方式存在共时态的"当下性"遮蔽了恐怖主义的历史属性。

一  原教旨主义与反基础主义

塔利班为本·拉登牺牲了自己的政权,这是为什么?塔利班成员所受教育地属深得阿拉伯的瓦哈比复古主义教派影响之印度迪奥邦德宗教学校,其教职员对世俗文化、艺术与妇女取轻蔑敌视态度,采取封闭式教学,其学生对外部文明孤陋寡闻。而本·拉登恐怖组织成员多为接受西方教育的阿拉伯国家成员,把这两种相反教育背景下的成长的知识者死生与共地结合在一起,除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没有别的东西吗?

1998年本·拉登公开宣称:"无论是美国军人还是平民都将是伊斯兰圣战者打击的目标"。"911"袭击证明了这一点。极端的残忍起于极端的仇恨。"他们为什么这样恨美国人",这不仅是一般的美国人的问题,也使善良的人们普遍迷惑不解。本·拉登对美国没有私仇,此不共戴天之深仇大恨缘何而起?

20世纪初有一种基督教思潮,强调按照基督的生平和教诲来解释《圣经》文本,反对宗教改革以来的不断现代化与自由化倾向。这一思潮起于1895年美国尼亚加拉的一次《圣经》讨论会所提出的"承认《圣经》无误"等原则。这些原则于从1909-1915年出版《基础要义》神学教材展开,原教旨主义由此得名。这个字后来被扩张在广义上代替固守某种运动或派别对其基本原则的严格执着性态度。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死后,围绕着继承人与对注释《古兰经》的"圣训"的理解和阐释分裂出不同的教派,主要为逊尼派与十叶派。"逊尼"在阿拉伯语为"遵守圣训"的意思,逊尼派是根据权威性"圣训"汇编者布哈里和穆斯林二人的《圣训实录》建立的,在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时期逊尼派拥戴当权者,取得叙利亚的阿拉伯统治集团的支持便成为"正统"派地位,占压倒多数。少数十叶派被作为"异端"受到压制,常采取秘密活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下层人民相结合,流行于伊朗、也门等地。这样两个教派的斗争贯穿于伊斯兰的历史。塔利班便是阿富汗的逊尼派穆斯林,主要来自阿富汗人口多数的普什图族。

据本·拉登弟妹回忆,有一次本·拉登在家中突然遇见她没有佩戴面纱便立即转过脸去不愿正眼看她。这件事足以说明他对自己的信仰,对原教旨主义,虔诚到何等程度。本·拉登的嗜杀性起于几次中东-海湾战争后一个诚笃的正教徒对被视为异端的邪教之仇恨。他深信"美国是最大的恐怖主义",他的唯一战斗口号就是把美国人赶出阿拉伯。这是早在他童年的导师就灌输给他的教义:"当土地被异教徒占领的时候,圣战是伊斯兰的基本支柱"。随时准备殉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恐怖组织成员的梦想。伦敦的一位阿拉伯文报编辑阿特沃在采访本·拉登谈到伊斯兰教的圣地还有异教徒时,"这个全世界要捉拿"的恐怖大王,"竟然变得眼泪汪汪"。  本·拉登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任何私心,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于真主,所剩在尘世上的只是杀灭愿望的肉身化,所以在任何公众场合出现他都离不开亲手杀死一个前苏联将军夺得的卡尼什科夫自动步枪。

然而,原教旨主义之下掩盖着反教旨主义,"伊斯兰"之阿拉伯文原意是"温顺与和平",恐怖主义恰恰是对此的背离。由此可见,本·拉登的恐怖组织与塔利班政权的纲领恰恰是反教旨主义的。

如果认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样线性史仍然是可描述的史实的话,宗教史不在其外。世界三大宗教在它们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经过不同的变革。天主教经过与民主主义革命同步的变革,从政教合一到分离,"异端裁判所"的解除,宽容敕令的发布。原教旨主义虽源于现代基督教,但由于西方政治民主革命的彻底,基督教的总趋势是世俗化、自由化,也就是现代伦理化。佛教虽也经过大乘小乘禅宗与儒道释三教合一等变化,却从来没有教权时期,而是以意识形态影响政治权力。惟有伊斯兰教一开始便是由其创始人穆罕默德通过军事统一阿拉伯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的,虽有教派分化,没有经过天主教那样的现代革命。许多现代伊斯兰国家通过现代性改革已经实现教权分离。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继承古老的宗教政治军事武装一体化政权之典型形态。离开这样具体历史描述提出"是否非犹太人-基督教信仰的人都属于前现代"这样的笼统的问题实在叫人啼笑皆非,莫衷一是。就拿对待同性恋来看,塔利班严格按照《古兰圣》对同性恋施以残酷的刑法(经文就是法律文本),凡犯此法者或是被罚扔下悬崖绝壁,或推倒在一面墙下,死活由其运气决定。还有其他刑法,如对偷盗者剁手,用石块砸死通奸犯等等都为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现代西方放弃了古代对同性恋者的残酷刑法,但是二战后一段时间仍然禁止同性恋公开活动。直到60-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方先后取消对同性恋的禁令,并逐步在法律上允许同性恋婚姻。2001年我国精神病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病现象中勾除。此轨迹反映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从对异端迫害到宽容之变化。

在知识上对应于"原教旨主义  (fundamentalism)"的东西被"后学"改称为"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如果把宗教圣文教义追求的真理与知识科学追求的真理加以对照的话,基础主义与原教旨主义在真理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上有一致的东西。基础主义来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认为知识,特别是哲学所对面的是真理。可穷尽的真理正是在知识的树状谱系生发与建立起来,并指向终极真理。这正是后现代主义要颠覆的东西。法国后结构主义以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德里达),对"知识合法化"的危机(利奥塔),与无根无基的"块茎"思维方式(德鲁泽和加塔尼)宣布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美国科学哲学与新实用主义也以反实在论的方式取消基础主义的真理观。以上指出的对恐怖主义本源的历史相对主义正是建立在取消历史实在论之上的后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