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大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批史前学者注意到了本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问题,不久,所里原则上将此列为重要学术课题,其背景是河南有距今八千年以上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舞阳大岗和许昌灵井都似有叠层的线索,曾设想:若像老一辈考古学者当年在安阳后岗首次发现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3种文化堆积上下依次叠压的“三叠层”那样幸运的话,探讨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何以是难事?尤其是近年张居中先生发现舞阳大岗细石器并约我一道进行初步研究以后,笔者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乐观,但2005年许昌灵井遗址首次发掘以来,这一问题又变得扑朔迷离,现将近期粗浅认识及思路框架列出进行讨论。
本区“中石器时代”有没有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476页~477页)的解释,中石器时代“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后期。此时欧亚大陆的气候转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著不同。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中国的中石器文化发现不多,如沙苑文化和灵井文化也都以细石器为特征……中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上面提到了灵井文化。灵井遗址是周国兴先生于1965年发现,经采集标本和初步整理报道而使考古界所熟知的。这次经采集共发现石制品1353件,石英居多,燧石次之,其中有少量典型细石器,材料1974年发表后,引起史前考古学界关注。这批材料固然重要,但无地层关系,周先生曾多次呼吁对此进行考古发掘。但遗址所在地有大面积的积水,原始地层不露,又有泉水不停歇地喷涌,使发掘无法下手。2005年4月一个偶然的因素,附近一家煤矿透水,灵井积水循泉眼回流,一夜干涸,原始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许昌市文物部门,于6月11日正式发掘。至12月底,共发掘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含大量骨器)近5000件。
整个灵井遗址的剖面为中原地区文化遗址分布最完整的剖面,在这一区域内,从旧石器晚期至汉宋时代均有文化遗存分布。在地层中,发育一稳定的钙板层。该层以上为新石器至汉代文化层,以下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同灭绝动物如最后鬣狗(crocuta ultima)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共生,其时代可初步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值得一提的是,在钙板层以上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之间有厚约0.55米的粉砂层,质地纯净,不含任何文化遗物,是新、旧石器之间的间隔层。钙板层在较大范围内均有分布,由东南向西北有增厚趋势。该钙板层的成因,可能是全新世气候转暖,地下水和地表水循地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套物质在近源区为厚达数米的灰白色岩石风化壳物质。从上所述,钙板层可作为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的界面来认识,该层应和大岗含细石器文化遗物的黑垆土属同期异相沉积物。大岗细石器遗址在灵井向南约40公里,细石器出土于文化层第四层,岩相为一厚约1米的黑垆土,其时代同灵井钙板应同期,文化层叠压在贾湖遗址第3期文化之下,这里虽有典型细石器,但研究者认为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至今尚未找到可确认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对灵井文化遗物的新认识
经过2005年近7个月的考古发掘,对灵井文化石制品已有较肤浅的认识,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石器工业以较小的白色脉石英砾石和较大的各色石英岩为原料,石料一部分可能来源于遗址西北丘岗地区上砾石层,一部分来源于西北距遗址约7公里的古河道沙砾层。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脉石英石料以小型为主,石英岩石料以大中型为主。少量石片和石器有使用痕迹,使用痕迹和大量废料表明遗址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工作营地。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基本上没有冲磨痕迹,应属原地埋藏类型。打片以锤击法为主,少数脉石英石料采用砸击法打片。石器毛坯以断块和残片居多,两者占工具总数的70.6%,完整石片作工具的比例偏低。石器器型多不规则。石器组合中,脉石英石器类型以刮削器居多,石英岩石器以砍砸器为主,二者形成互补。石器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多数向背面加工,向正面也占有一定比例,两面、交互和错向加工者较少。有少量通体修理的“精致工具”(curation)。上述特点主要反映了灵井遗址石器具有北方石器主工业的特点,用砾石做的砍砸器等具有南方石器工业的因素。
灵井遗址是以泉水为中心的旷野遗址,其地层大体以钙板为界分为上下2组:钙板上部新石器、商周乃至汉宋时期有比较完整的遗存代表。从新石器文化层向下有一纯净粉砂层,目前未发现文化遗物;钙板以下出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上、下文化层,从化石的石化程度、灭绝动物的存在和文化遗物性质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沉积环境来看,钙板层系暖湿气候的产物,和全球气候在末次冰期最晚期,或全新世来临时气候迅速转暖不无关系,如果将钙板层订为Q3~Q4的界面,那么,灵井文化遗存的时代不会晚于距今1万年。这仅是对遗址地层沉积物和出土遗物在时间段上的推测,至于钙板以上空白层的绝对年代和遗址下限年代数据,现在还无从谈起,一切有待于今后对绝对年代的测定。
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之假定
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寻找新旧石器时代文化演化或过渡的线索。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原文化受到外来影响考虑不多,他们理想的途径便是寻找新旧石器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并且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在贾湖早期新石器文化编年初步完成以后,即认为距这一问题的解决为期不远了。大岗细石器文化层发现以后,曾有过短暂的欣慰,因大岗第四层的文化遗物出自一层稳定的黑垆土,黑垆土一般认为是末次冰期最后阶段升温的标志,时代判断在万年左右,而上覆地层即是贾湖第三期,距今7、8千年,这意味着如果找到之间约2000年左右的地层证据,便可大功告成。殊不知,这种简单的推论模式,忽略了一项常识性问题,即以贾湖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是成熟发达了的农业文化,大岗为代表的细小石器为北方猎人文化,在这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形态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在中原地区没有相遇,或者说没有就地改变和转化,进而合二为一,究其原因,是气候这项在环境内最具重要因素的变化而使然。
在末次冰期的后期,华北地区多处于草原及灌丛景观,细小石器文化范围迅速扩展,并得到空前发展,以往曾有学者推断细石器文化即猎人文化,在末次冰期达到高峰时,冰雪侵占了北部广大地区,寒冷的气候迫使某些动物南迁,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些猎人为了追寻猎物也会向南迁徙。从目前已知的材料看,猎人文化到达的最南端是位于北纬33°附近的大岗一带。细石器包括用直接法制作的石英小石器,可能主要用于狩猎活动和加工兽皮。以灵井器物组合为例,圆头刮削器可刮去皮子的油脂,使之变软达到缝制衣物、帐篷的需要,尖状器和钻器用于缝制兽皮的锥孔,类似后来针一样的作用。雕刻器用于刻槽,以制作复合镶嵌工具,小石片则用于分割剪裁皮子,大些的石片用于分割肉食,这从动物骨骼周围散落的石片和骨骼上的切割痕迹已得到验证。用于剥皮的工具则很广泛,有骨器和石器等。用石英岩制作的工具或石片,因个体较大,可用于砍伐树木、收割禾类、加工木棍等。灵井的工具组合真正用于农作的器物则缺如。由此看来,在旧石器时代之末的阶段,古人过着游牧生活,灵井遗址2005年发掘的区域是猎人们靠近泉水的工作营地。
由于细石器和细小石器地点发现还不很多,各地点更缺少可以使用的年代数据,由此我们还不能细致了解猎人向南推进的轨迹。河南全省现仍缺少较早的细石器材料,以大岗为代表的较晚的细石器文化层较薄,遗物并不丰富,说明猎人在此活动时间不会太长,便随着即将来临的全新世气候增温而向北撤离,之后,来这一带开发的人类选择了距大岗不远的贾湖并定居下来,这时已处于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陶器、石制农具、磨制骨器和精神文化器具如音乐等均已相当发达,可以肯定地说,上述工具和器具不可能是从大岗细石器发展而来。贾湖新石器遗址最早的14C年代数据为距今8285±100年。从大岗细石器消退到贾湖新石器崛起,之间大约有2000年的文化缺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贾湖先民登上这块土地,没有首先选择大岗作自己的居住营地或称活动中心,只是到了贾湖文化晚期才来开发大岗,于是形成了大岗地点第3层文化。这种情况,可能反映猎人文化同早期农业文化在环境要求上的差异。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张家山《算数书》“乘”简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