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Key words: the Byzantine Empire, the Western Turks, Persia, Silk Road
From the first half of the 6th century, the Byzantine Empire, with its eagerness for Chinese silk and its failures of struggles with the Persia for silk on both the Silk Road and the Sea Route, and the Western Turks, with their confrontations with Persia, were drawing near to each other, and came finally into an alliance during 568-576. Their close relations in this period and later facilitated their exchanges of embassies and their cooperation in attacks on Persia, and westward transportation of Chinese silk to Constantinople as well. This prosperous traffic of the two powers, however, was interrupted, by the rise of the Islamic Arabs and their sweeping attacks on the Byzantine Empire, and the subjugation of the Western Turks by 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 in the middle 7th century.
一
公元1世纪罗马人建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实际上可分为以希腊文化为主和以拉丁文化为主的东、西两大区域。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罗马帝国强有力的统治掩盖了它们的区别。3世纪的社会危机使罗马帝国由盛转衰。作为帝国统治中心的拉丁文化区,在内部社会矛盾和蛮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无可挽回地走上了穷途末路,但帝国东部的希腊文化区却以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优势顶住了危机造成的冲击,保持着勃勃生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首都迁到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希腊旧城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标志着帝国统治中心的东移和东部优势的确立。5世纪后半叶,帝国在西部的统治覆亡于蛮族入侵的洪流中。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到6世纪初查士丁(518-527)叔侄共治,特别是查士丁尼(527-565)时期,已经以新的面目出现于历史舞台。查士丁尼满怀恢复罗马帝国昔日光辉的梦想进行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基本上将整个地中海世界置于帝国控制之下。虽然在他统治的末期,对意大利半岛和西班牙东南地区的统治已经丧失,但在7世纪中叶阿拉伯伊斯兰教势力兴起并夺取其在亚洲和北非的领土以前,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基本没有大的改变。
这个时期,拜占庭帝国有效地统治着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即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广大版图。随着国力的壮大,特别是由于与东方的接近,拜占庭帝国上流社会的奢侈之风越来越重,追求东方情调和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中国丝绸的兴趣愈益浓厚。4世纪后期马赛利努斯(330-?)写道:“丝绸的使用曾经仅仅限于贵族阶级,现在却毫无差别的遍及所有阶级,甚至社会最下层。”这种带有抱怨色彩的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社会最下层的民众不可能有购买丝绸的能力,但毫无疑问也说明,上流社会追求奢侈生活的流风所及,已感染到社会下层民众。313年基督教会的合法性确立以后,政治地位提高,经济势力逐渐强大。教会盛行以丝绸装饰教堂,以丝绸制作教士法衣,以丝绸裹尸体下葬,成为丝绸、香料等奢侈品的大消费者。与此同时,蛮族涌入罗马帝国以后,也为罗马贵族的豪奢之风所熏染。408年,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军队围攻罗马,向帝国政府勒索大量财物,除金、银外,还有丝绸外衣4000件,皮革3000皮和胡椒3000磅。拜占庭帝国为阻止蛮族入侵,把大量奢侈品送与蛮族首领,满足他们的贪欲,同时也借此显示帝国的富裕,提高君士坦丁堡的威望。因此,4-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奢侈品消费者。6世纪中叶西突厥统治下的粟特人对此已有明确认识,他们敦促西突厥首领与君士坦丁堡建立友好关系,将丝绸销往拜占庭帝国,原因是“罗马人对生丝的消费多于他国”。拜占庭帝国社会内部存在着与东方交往的强大动力。
拜占庭帝国在地理上与东部相邻国家尤其是西亚的主要强国波斯萨珊朝的接近,必然促使两国间发生更多关系。公元3世纪上半叶崛起的波斯萨珊朝和差不多同时振兴起来的拜占庭帝国,由于边界争端和彼此对对方领土的觊觎,关系十分紧张。数世纪的边界争夺使二者互相视为对手和敌人,频繁的战争成为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主要特点。波斯萨珊朝扼守横贯其境的丝绸之路,控制住拜占庭社会迫切需要的中国丝绸,迫使拜占庭帝国在两国关系中让步。而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红海北部和埃及的统治的加强,增强了它由红海向东方发展的便利和可能性,但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已无力像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一样独立地向印度、乃至中国扩展其商业活动[1],它所需要的东方商品只能依赖于中介者。
6世纪上半叶,锡兰(今斯里兰卡)发展成为重要的丝绸市场[2]。531年左右,查士丁尼劝诱拜占庭帝国在红海地区的盟友埃塞俄比亚人和希米亚提人前往购买丝绸,然后转卖给罗马人,向他们指出:“这样做可以赚取很多钱,而罗马人也可以在一个方面受益,即不再把钱送给它的敌人波斯”。 埃塞俄比亚人和希米亚提人接受了请求,却未能实现诺言。拜占庭史家普罗可比解释失败的原因:“波斯人总是占据印度(锡兰)船开进的每一个港口(因为他们是邻国),通常收购了所有货物,埃塞俄比亚人不能进港购得丝绸;而希米亚提人则无法渡过广阔的沙漠,与如此好战的民族(波斯)对抗。”[3] 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埃塞俄比亚人与波斯人已在东方贸易上达成默契,即埃塞俄比亚人垄断香料贸易,而波斯垄断丝绸贸易,不愿为拜占庭帝国的利益卷入两败俱伤的竞争;抑或锡兰人不愿损坏已与波斯建立起来商业关系[4]。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拜占庭帝国计划的受挫,说明波斯不仅垄断了中部丝绸之路,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海上贸易。拜占庭帝国从海上与东方的交往也被阻断。
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交汇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使帝国的黑海沿岸防线愈显重要。高加索、克里米亚半岛和多瑙河下游区是拜占庭帝国在欧亚草原“走廊”西端三个据点,是东方游牧民族西迁后与拜占庭帝国接触的前哨站;拜占庭帝国通过这三个地区保持与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联系,可获得所需要的毛皮、蜂蜜和食盐等商货,这三个据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5]。所以拜占庭帝国对这一地区给予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数量众多,互不统属,加之地理形势上的困难,由西部开通和维持这条交通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时期拜占庭和突厥在这个方向上的交往中,突厥人是主动的发起者。
二
突厥最初居于准噶尔盆地之北,叶尼塞河上游,后迁至高昌的北山(今博格多山)。5世纪中叶,柔然攻占高昌,突厥沦为柔然的奴隶,为其从事锻铁,柔然称之为“锻奴”。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其部众为柔然击败进攻柔然的铁勒各部,降其众五万多人,突厥由此势力大振。土门恃其强势,向柔然主求婚,遭柔然主阿那环侮辱性拒绝[6]。土门大怒,率部众反叛,于552年击灭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分为两部:东部(或称北部)以额尔浑为中心,由土门统辖,拥可汗称号;西部以伊犁河即所谓乌孙故地为中心,由土门之弟室点密(562-576)统领,拥叶护称号。此为西突厥。560年前后,西突厥在室点密统领下,与波斯联盟,消灭了其西部的嚈哒(Ephthalites),将其领土瓜分,西突厥占有阿母河以北的嚈哒旧土,以阿母河为界与波斯为邻[7]。在这一历史变动中,西突厥获得的实际利益远过于波斯:西突厥不仅得到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对于东西方传统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中亚段的完全控制权。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全汉昇著《唐宋帝国与运河》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