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历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学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夏四月,出现了异常的天象。皇帝为之惊心,慌忙召见各行政部门的高级长官,征询对于国家政策的批评,要求他们无所讳言。《汉书》卷10《成帝纪》有这样的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有的朝臣果然大胆直言,发表了批评外戚当权的政见。太后的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惶恐不安,竟然上书谢罪辞职。虽然汉成帝予以挽留,王凤集团专权跋扈的地位已经动摇。《汉书》卷98《元后传》就这一史事写道,“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其答对,都以为是“阴盛侵阳之气”的表现。“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因此上天以异象警告。王凤恐惧,上书辞职。汉成帝的答复则说责任在于自身:“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令王凤维持原任,“专心固意”,“毋有所疑。”
对于所谓“黄雾四塞”,颜师古解释说:“塞,满也。言四方皆满。”现在看来,这其实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使能见度极度恶化的灾难性的沙尘暴天气。
《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就汉成帝建始元年的这次沙尘暴有更为具体的记述: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四月辛丑夜,西北方向已经可以明显看到有黄尘腾起。这里所说的“夜”,应当是指黄昏。黄尘可能借夕日之光汹汹如火势。有的学者指出,所谓“沙尘暴壁”往往“呈现上黄、中红、下黑的旋转式尘团”,从光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是因沙尘散射高空阳光的作用而生成的。[1]次日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一日一夜间,黄土尘不断由天而降。这显然是典型的沙尘暴。
通过对近年沙尘暴的过程纪实的分析,可以知道沙尘暴发生季节的特征是春季3~5月最为频繁,尤以5月为多,而发生时间,则多在下午。[2]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发生的这次沙尘暴,也体现了同样的特征。
对于其起因的分析,《五行志下之上》归结于外戚专权的政治因素,又说,汉哀帝时再次因外戚地位异常上升,曾经发生了同样的天象,“哀帝即位,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杨宣对曰:‘五侯封日,天气赤黄,丁、傅复然。此殆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又引京房《易传》的说法,指出大臣有责任推举贤人,否则将发生灾变,“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京房解释说,“黄者,日上黄光不散如火然,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异至绝世也。”京房从政治神学的视角出发,以为“有黄浊气四塞天下”是严重的灾异,其原因在于政坛的“蔽贤绝道”。
汉成帝建始元年夏季的“黄雾四塞”,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据《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100年之后,汉章帝建初元年(76),有封爵外戚的动议,遭到太后的拒绝。次年夏季,大旱,有人以为是不封外戚的缘故。太后诏书中再次申明不允许封爵诸舅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说到汉成帝时“黄雾四塞”事,以为历史鉴诫:“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
汉桓帝时,大鸿胪赵典对贵戚无功受封事提出反对意见,指出:“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3]李贤引述《汉书》进行解释:“《前书》曰,成帝时,同日封王氏五侯,其日,天气赤,黄霧四塞。哀帝封丁、傅日亦然。是不用善人,则乱象干度。”这里所依据的,当是前引《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所谓“哀帝即位,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杨宣对曰:‘五侯封日,天气赤黄,丁、傅复然。此殆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4]
然而对于这次“丁、傅复然”事,《五行志》没有明确的记录。谏大夫杨宣所言,似乎含糊其辞,或许只是说发生了类似的异常征象。据《汉书》卷27《五行志》记载,汉哀帝时似未见“黄雾四塞”事,而建平年间所发生的据说与“丁、傅”外戚集团专权有关的特殊的异象确实十分频繁,例如定襄牡马生驹三足,帝祖母傅太后所居桂宮鸿宁殿灾,民惊走传行诏筹,歌舞祠西王母,山阳湖陵雨血,豫章有男子化为女子等。这些异象,都被解释为与“丁、傅”集团权力的异常上升有关,许多被看作丁氏、傅氏不久败亡,即王莽“诛贵戚丁、傅”事件的预兆。
汉成帝之后又一次“黄雾四塞”情形,见于王莽时代的记录。《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记载:天凤元年(14),“六月,黄雾四塞。”
史书记述沙尘暴天气,又写作“霾”,或称“雨土”。
《后汉书》卷30下《郎顗传》写道,汉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133)正月,郎顗上书有“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语。李贤注:“《尔雅》:‘风而雨土为霾。’”今按:“风而雨土为霾”,见于《尔雅·释天》。
“霾雾蔽日”的情形,有时又写作“昼晦”。
“昼晦”,有的是因日食而引起,有的也指沙尘暴气象。
《史记》卷7《项羽本纪》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军与刘邦军的彭城会战,沙尘暴天气竟然对战局发生了影响:“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同一事件,《汉书》卷1上《高帝纪上》写道:“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而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刘邦军原本大败,又陷于重围之中,然而意外的沙尘暴使占据显著优势的楚军“大乱,坏散”,刘邦于是得以逃脱。如果没有这一突然的气象异常,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很可能会发生若干变化。
司马迁笔下对于“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的描写,可以说是极其真实生动地形容了沙尘暴骤起的场面。而“大风从西北而起”,与《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同样,从风向来说,与近世沙尘暴科学监测资料所见往往与强西北气流有关的情形也有共同之处。
汉代西北边地因特殊的植被条件,或称“流沙”[5],或称“沙漠”[6],或称“沙幕”[7],或称“积沙之地”[8]。《盐铁论·轻重》说:“边郡山居谷处,阴阳不和,寒冻裂地,冲风飘卤,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也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胡地沙鹵,多乏水草。”《汉书》卷55《霍去病传》写道,汉军与匈奴作战,一如项羽刘邦经历,也曾经遇到“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情形。当地局部地方的沙尘暴显然频繁发生。敦煌汉简于是可以看到“日不显目兮黑云多,月不可视兮风非(飞)沙”(2253)的简文。《后汉书》卷84《列女传·董祀妻》记述著名的蔡文姬故事,引录其诗,有“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句,其中所谓“尘冥冥”,也形容了西北边地的沙尘暴景象。传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中“烟尘蔽野”以及“疾风千里兮扬尘沙”,“风浩浩兮暗塞昏营”等辞句,也都可以使人联想到沙尘暴盛起的形势。
自然,前引“黄雾四塞”、“霾雾蔽日”诸例,是危害至于黄河中游京师地方的特别严重的沙尘暴。
《史记》卷128《龟策列传》褚先生补述,博士卫平回忆殷纣王专政时
相关推荐链接:
下一篇:唐朝时期日本留学僧译经大师灵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