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理论更新对于先秦史研究意义的思考

2013-03-20

《牧誓》是一篇意义极其重要的文献,其重要性不但在于为我们今天保存和描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而且还使我们得以透过这一过程,去发现当时社会在组织结构上的奥秘。而这一意义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了,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为了说明这一点,先让我们看看《牧誓》的原文: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摩。曰:“逊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máo@①、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矛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纣惟妇人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衍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予尔躬有戮!”

这篇誓文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其中的“不愆于”,《史记》于转引时作“不过”,意同。盖太史公转引上古文献时,往往作通俗化的改动,此即一例。

这几句话,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即是:“在今日之战中,你们每向前迈进几步,就要停下来看看队伍是否整齐,你们要努力呀!你们每向敌人攻击几下,就要停下来看看队伍是否整齐,你们要努力呀!”

多年以前,我在念研究生时攻读《尚书》,每读至《牧誓》此处,总感大惑不解:何以在这样一个激战之前为鼓舞士气而召开的誓师大会上,要再三再四地强调参战者必须努力,甚至讲出“尔所弗勖,其予尔躬有戮”这样严厉的话?

更加令人难解的是:在两军于交战之前互相逼近的过程中,为什么周人要规定每前进几步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队形?且敌我双方一旦交锋,必然是胶着在一起,战况肯定激烈异常,为什么要每向敌人攻击几下就整理一个队形?这样做究竟又有什么必要?!按照常识去考虑,我们似乎还没有见到过这样奇异的战场情景。

我曾就此问题询问过师长,并特别去向懂得军事问题的前辈请教,但却一直未能获得圆满的答案。

其后很多年间,这样一个问题始终横亘心中,不得其解。直至近年,由人类学研究的著作中得到启发,懂得从早期国家族邦社会结构的角度去认识殷商的方国联合体以后,对此问题才豁然解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方国联军那种各具独立性和本部族的利益,而缺乏战场指挥的高度统一性的真实反映。具有统一的指挥是打赢战争的必要前提,各行其是的乌合之众是决不可能取胜的。周武王姬发恰恰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在誓词中予以特别强调。

方国联军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征伐殷纣,自然是不满殷纣作为盟主的所作所为;但这支联军的基础显然不够牢固,因为它们是由“友邦冢君”及庸、蜀、羌、@②、微、卢、彭、濮等血缘迥异的不同部族方国所组成的,利益各有不同,虽然同在战场,却未必没有首鼠两端、观风辨色以定进退者。且“大邑商”居盟主之位已历多年,积威由来已久。所以,这支联军虽然开至战场,而且有的部族军队还“歌舞以凌”(注:《华阳国志·巴志》言牧野之战前的巴师。),表现出旺盛的斗志,但在实际的战斗中能否同仇敌忾、齐心杀敌,特别是,倘若局势不利时能否坚持下去,作为反殷联军的主力和始做俑者的周人,其实是心中无底的。所以在誓师时才有“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的规定,以此作为一种约束,实际上是告诫那些心志不坚者必须与整支联军共进退,“谁都不准逃避退缩”;对不努力作战者将严惩不贷,“其予尔躬有戮”!从而提高这支由众多来源不同的部族所组成的联军的战斗力。

由此,便联想到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段颇堪玩味和值得认真分析的历史:从牧野之战再过二十几个世纪以后,由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部族骑兵,以区区十几万的军队横扫了欧亚大陆,铁蹄到处所向披靡,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之为“上帝的鞭子”。当代学者在解析这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世界帝国”的成功奥秘时,发现作为蒙古汗国的基本军事组织单位的“千户制”,是建立在完全摧毁氏族部落制度的基础上的,“许多强大的部落和著名的氏族被分编在各个千户之中”,这些千户“是完全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上的,那里已经不见氏族制度的影子,氏族部落脐带已经完全斩断了”。[1](p412-413)这一改造,是成吉思汗超越既往一切游牧民族统治者的伟大创举。不过,已往的学者在分析这一现象时,大多是从它所具有的“打破旧的社会制度”的意义去理解和认识的,而忽视了其对于取得军事活动成功上的意义和作用。实际上,恰恰是由于这种打破了血缘纽带的军事组织既保持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本色,又去除了各部队之间只顾及本部族狭隘利益的弊病,蒙古骑兵才得以称雄天下,创造出了既往所有的游牧民族(包括那些军事力量在人数上远多于蒙古的游牧民族——例如“控弦三十万”的匈奴冒顿单于)从未创造过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