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

2013-03-28

二、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几种主要取向

在发表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近1000篇论文、一二十部著作中,其研究方法有多种多样,提出的学术观点有许许多多,有些则是对有关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中,数量比较多的、形成主流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是对经典著作所确定的“文明”、“国家”等概念的理解,来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这种研究取向的论文数量,占有较大的比例。

第二种 是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研究,或是引进现代西方学者对“文明”、“国家”、“酋邦”等概念的研究成果,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三种 主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自身特点,来探索中国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模式等,提出了许多术语。

第四种 力图通过文明起源研究,解决夏商周三代之前尤其是解决距今6000年左右至距今40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社会形态与特点等问题。或是通过研究文明的早期发展,解决三代的社会形态与特点等问题。

三、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几种主要途径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探索的途径有很多,如果要作归纳概括的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 通过研究文明因素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如文字、城址、宫殿、礼制建筑、青铜器、玉器、礼乐器、埋葬制度,甚至是王权、神权,以及“王室”文化因素,等等,来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二种 着重研究文明的本质特征,如私有制、阶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复杂社会、国家政权机构等,来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三种 着重探索中国文明形成的模式和特点,如原生文明、次生文明、文化交流产生文明,多元一统、神权与王权并重、区域文明化进程的特点,等等。

第四种 探索文明形成的动力、机制与背景。如农业发展、环境变化、文化传播、治理洪水、战争、祭祀、对财富的贪欲等对文明形成的作用。

第五种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来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尤其是探索传说时代的社会状况,力图将文献研究和考古学研究进行整合。

除了这五种探索途径外,其他的还有很多。不一一介绍。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这个词汇出现较早,如《易经·文言》中有“天下文明”一词。而我们现今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这个“文明”一词的含义,主要是在20世纪初期从西方引进的,一般是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20世纪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作一简略的回顾。

一、 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学术界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开始,大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那时,郭沫若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的古代社会,应是这方面研究的先导,后于1930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而20年代后期开始的安阳殷墟发掘,则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起点。在50年代,主持安阳殷墟早期发掘工作的李济,依据殷墟的发掘成果,写出了《中国文明的开始》一书;而在50年代初,梁思永发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则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1959年,在徐旭生倡导下,开始了夏文化的探索,并在豫西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在此后的20年里,发表了10多篇文章,或是从二里头遗址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或是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等问题。

在1978年前后,两个方面的学术探索,对后来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蓬勃开展,有直接的联系。

一是唐兰发表《中国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文。

另一个是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在中原地区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

这两方面探索的进展,分别引发了学术大讨论。李学勤适时地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同时,在中原地区发掘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取得重大收获。

1983年,夏鼐在日本作了“中国文明的起源”的学术演讲。后来,日本和中国分别出版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明确了二里头文化至殷墟商文化时期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并根据当时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指明了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范围与大致的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