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客家研究著述,对推进客家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客家这一课题涉及的方面相当广博,不仅许多问题尚无定论,而且还有不少的空白点,有待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应当说,晚清是客家人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客家人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对此,笔者曾先后过发表两篇有关晚清客家的论文。1在谈及客家特性时,曾提及客家与民间组织问题,但并未能充分展开。此后,一直未见学界同仁有相关论述面世。现就客家与晚清民间结社问题做一专题论述,意在抛砖引玉,敬候专家学者赐教。
一
首先需要回答是,何谓民间结社?换句话说,即民间结社的概念是什么?因为只有将民间结社的概念界定之后,才能使我们有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基础。我们这里所谓的民间结社是指:自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社会群众团体。这种团体通常有自己的政治主张、经济利益、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晚清时期,客家人的民间结社的情况如何?其对社会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其发展情况如何?这是需要我们下面做出回答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晚清则是中国王朝制度最终灭亡的见证者。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横行,战乱频仍,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从而敲响了中国封建王朝灭亡的丧钟。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当中,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最明显是客家人中间出现一些政治观点很明确的民间组织。相对来说,当时客家人中间的民间组织较其他人群比例要高。客家民间组织出现的这种情况,与客家人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客家人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尽管背井离乡,辗转迁徙,但始终不忘其姓氏宗族。正如有学者所说:“客家人在迁移和定居后为获得生存空间,必须增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聚力,而形成尊祖敬宗的共同心理。”2正是这种求同的心理,使得客家人更易于结成互助组织。
从明中叶始,客家人一直以建宗祠和修族谱来维系同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联系。但是,到了晚清,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一种超出宗族观念的较高层次的团体精神,在客家人中间逐渐扩展开来。这主要表现在客家人中间出现许多非一族一姓的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在人员构成方面已不仅限于某一宗族,而往往是以某地区同乡会的形式出现。这些民间组织,带有鲜明政治目的。于是,世人通常称之为“会党”。当时,国内以沿海广东、福建等地客家民间组织最为活跃。其中较有影响的组织有广东归善(今惠阳)郑士良领导的三合会,3新宁(今台山)李自重与李是男等组织的联志社, 4梅县人谢逸桥、温靖侯等人组织的松口体育会,5等等。这些民间组织不仅主要领导者是客家人,其中大部成员也是客家人。例如,三合会首领郑士良为归善的客家人;归善郑氏,先世系出河南荥阳。6联志社的二李,其先世均系出陇西的李唐后代,后辗转迁宁。7松口体青会的谢逸桥为梅县客家人,族系出自东山(今浙江绍兴),远祖属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8温靖侯是著《嘉应州志》的客家人温仲和同族人,温氏为客家不言而喻。
这种地缘组织不仅出现在福建、广东等地,而且在东南亚各国的客家人中间也很盛行。如这一时期,新加坡出现不少客家人的地缘组织,其中有许多以会馆形式出现的。诸如应和会馆、茶阳会馆、惠州会馆、丰顺会馆、永定会馆等。又如,马来亚有嘉应会馆、惠州会馆、茶阳会馆、应和会馆等。9从单一的宗族组织向范围较大的地缘组织转变,这是晚清客家民间结社的一大特点。以地缘为纽带结成的民间组织,其对当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宗族组织大得多。
二
一般来说,客家人中的民间组织通常带有强烈地反抗精神。这是由于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迁徙中,不断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从而造就了客家人特有的坚忍性和反抗精神。早期客家人为了生存,不断与徙居地的地方势力抗争,故经常发生与当地土著的械斗事件。10在这种外力压迫之下,客家人的组织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客家人这种带有强烈地反抗意识与团体精神相结合,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19世纪中叶,广西金田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其组织和发动者,即广东花县客家人洪秀全。他就利用拜上帝会这一组织形式,发动这场革命的。当时,不少客家人参加了这场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尤其是在广东和广西——清庭(廷)对客家人的压制,是非常严厉”。11部分参加太平军的客家人被迫外徙东南亚,一部分则隐于乡间继续从事反清活动。两广会党当中有不少人曾与太平天国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孙中山在初期筹划革命时,已经注意到这一反清力量。他曾说过: “两粤之间,民气强悍,会党充斥,与清政府为难者,已十余年,而清兵不能平之,此其破坏之能力已有余矣。”12孙中山所谓的“会党充斥”,正反映了当时民间组织活动频繁。这其中不乏有许多以客家人为基本群众的民间组织。客家民间组织大多已经从以往较狭隘的争取经济利益,而发展到“与清政府为难”的更高层次的团体。
晚清客家民间组织越到后期,其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目标日益明确。首先,不少客家民间组织利用舆论宣传以阐明其组织的政治主张。广东香山(今中山)客家人钟荣光,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广州创办《可报》,并结交郑士良等进行反清活动。次年又创办《博闻报》和《安雅》,进行革命宣传。广东归善客家人欧渠甲,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著《新广东》一书,“这是一本鼓吹广东自治,对全国革命起了促进作用的小册子”。13广东潮阳客家人林义顺,流寓新加坡,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资翻印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易名为《图存篇》,秘密输人潮州、梅县等地,进行革命的舆论宣传活动。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与福建人陈楚楠、广东人张永福创办《图南日报》,用以宣传革命。广东番禺客家人潘达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高剑父等人在广东创办《时事画报》,该刊以“攻击满洲政府,示革命方向”为目标。14此外,香港发行的《广东日报》等革命报刊也起到推动广东革命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专家统计,“辛亥革命爆发以前,革命党人先后在广东办的报纸就有十六七种之多。”15这其中有一些是客家组织创办的,大概不会有问题。
下一篇:蒙元史研究与中西学术的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