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元朝内迁畏兀儿人的几个问题

2013-04-02

【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一、聚落和分布

元代称高昌回鹘为“畏兀儿”。蒙元时期,有许多留名于史籍的畏兀儿上层人士,散居于大江南北,这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内迁的畏兀儿人可以自由随意地在内地定居,并呈现出无序分布的状态。然而,考稽文献,我们发现,内迁畏兀儿人的主体即普通民众的情况,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以聚族而居的聚落形式,定居于关内各地的。现据文献,将元代内地畏兀儿聚落考索如下。

1.以永昌城为中心的甘肃行省永昌路境内的畏兀儿聚落。这是内迁畏兀儿人最主要的聚居地,是朝廷封授给内迁以后畏兀儿亦都护(即国王)的世袭分地。永昌城的位置,不是《蒙兀儿史记》、《新疆图志》、《宣统甘肃通志》和《甘肃新通志稿》所说的,在清代的永昌县(甘肃永昌县境)(1),而是位于今甘肃武威市北郊约30里处的永昌堡。凉州(甘肃武威市)本是窝阔台之孙只必帖木儿继承于其父阔端的分地。至元九年(1272),他在凉州城北效修筑了小型王城,由世祖赐名为永昌城(今永昌堡)。不久,朝廷改凉州地区为永昌路。至元二十三年(1268)正月,只必帖木儿因一贯贪婪不法,被朝廷削夺了包括永昌城及周边地区在内的部分分地。同年年末,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在哈密遭西北叛军攻袭而亡。余部护佑其子纽林的斤东迁入关。朝廷把永昌城及周边地区,转封给畏兀儿亦都护王族(2)。永昌城及周边从此出现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畏兀儿聚落。

2.大都(北京市)畏兀儿聚落。大都有各类畏兀儿人定居。至元十二年(1275),又有大批工匠迁来,“别失八里田地人匠,经值兵事散漫居止,迁移京师,置局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匹”(3)。有迹象表明,大都的部分畏兀儿人是聚族而居的。据载,畏兀儿名臣廉希宪死后“葬于宛平之西原”(4);野先死后“葬宛平县香山乡七园里”(5);安藏死后,“塔葬其骨于宛平县七园之原”(6);大将阿里海牙死在上都(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却归葬于大都“城西高梁河”(7)。据民国时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高梁河在京兆宛平县西,……元至元二十九年建高梁闸”,元代宛平县在大都城的西郊,高梁河流经县境。上述几个畏兀儿人的墓地实为一处,位于大都城西郊宛平县的西部七园里一带,这里有他们的本族墓地。由此确知,大都宛平县有畏兀儿聚落。

3.河西走廊西部的畏兀儿聚落。《元史·世祖纪八》记:“[至元十七年二月],畏吾户居河西界者令其屯田”。这些为躲避战祸而逃到河西走廊的畏兀儿人,被朝廷组织起来,屯垦于荒闲之地。元代甘肃行省的屯田,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沙州(甘隶敦煌)、瓜州(安西)、肃州(酒泉)和甘州(张掖)。畏兀儿聚落可能就分布在上述地域。

4.陕西行省平凉县(甘肃平凉市)畏兀儿聚落。《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鲁传》载,传主一家居住的独山城(新疆木垒),在至元年间(1264—1294)前期遭受战乱,传主之曾孙月儿思蛮率全城百姓“尽室徙居平凉”。平凉位于六盘山东麓,元人袁桷所撰《马公神道碑铭》有“六盘为高昌要冲”之语(8),说明聚居平凉的畏兀儿为数不少。

5.陕西行省凤翔县(陕西凤翔县)畏兀儿聚落。元人虞集所撰《诏使祷雨诗序》记载,皇帝命翰林直学士普颜实立入陕祷雨,其“至风翔,与宪使、郡守祀于雅腊蛮神之庙。雅腊蛮者,高昌部大山有神,高昌人留关中者移祀于此”(9)。既然能在当地建立起本族信奉的雅腊蛮神庙,并能使天子使者到此祷雨,说明有很多畏兀儿人聚居于当地。

6.陕西行省奉元路(治陕西西安市)境内畏兀儿聚落。《元史·文宗纪二》载,天历二年(1329)二月,“奉元(路)临潼,咸阳二县,及畏兀儿八百余户告饥”,八百多户一起告饥,说明是聚居于一处。史籍中没有记录这一聚落位于奉元路何地,我们只知道早在皇庆元年(1312)之前,他们已经来到这里,《经世大典·站赤》皇庆元年八月条记载:“奉元路脱脱禾孙呈:亦都护高昌王位下,差都事雷泽、宣使朵儿只二人,起马二疋,赍本王位下王傅差劄,前往大都进贺表章”(10)。

7.河南江北行省邓州(河南邓州市,元属南阳府)畏兀儿聚落。《元史·成宗纪三》载:“[大德五年(1301)十月丙戌],拔南阳府屯田地给新籍畏兀儿户,俾耕以自赡,仍给三月粮”。朝廷将这些流散于内地的畏兀儿人,检括出来,重新安置在南阳府邓州境内。

8.河南江北行省襄阳县(湖北襄阳县,元属襄阳路)畏兀儿聚落。他们是高昌王帖睦儿补化于泰定三年(1326)出镇襄阳时,扈从而来的本族部民,《高昌王世勋之碑》(以下简称《世勋碑》)回鹘文碑铭称:“(帖睦儿补化)又被提升,派到湖广,派给了他许多那可儿以示鼓励”(11)。襄阳距邓州仅140余里,故而《元史》也把两个聚落并称:“赈襄(阳)、邓(州)畏兀民被西兵害者六十三户,户给钞十五锭,米二石;被西兵掠者五百七十七户,户给钞五锭,米二石”(《元史·文宗纪三》)。两个聚落遭受乱兵侵害的共计640户。而实有民户肯定多于此数。

9.云南行省乌蒙地区(云南昭通市)畏兀儿聚落。至元二十二年(1285),朝廷派遣亦都护王族“雪雪的斤领畏兀儿户一千,戍合剌章(云南)”(《元史·世祖纪十》)。后来,这支畏兀儿人被调往荆襄。不久,云南省臣以“世祖有旨,使归云南,以住征讨”(《元史·武宗纪一》)为由,将其要回云南。《元史·兵志三·屯田》记:“仁宗延祐三年,立乌蒙军屯。先是,云南行省言:‘乌蒙乃云南咽喉之地,……乞发畏吾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至是从之。为户军五千人”。明朝初年,建昌(四川西昌,与云南昭通毗邻)一带有“回鹘诸种,散居山谷间”(《明史·四川土司传》),他们就是乌蒙畏兀儿屯田户的后代。

二、内迁的背景和原因

内地普通畏兀儿民众,绝大多数是受海都、都哇等西北叛王发动的战争的波及,而迁居内地的。自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首启战端以来,位于东部天山的畏兀儿领地屡遭战火。虽然文献对战乱和内迁事件只有零星记录,但也提供了基本线索:第一,前文提到的独山城百姓因遭遇兵乱而整体迁往平凉之事,发生在至元二年(1265)到十一年(1274)之间。这个界定,是基于《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鲁传》的记载:“后因军师札忽儿台据别失八里,(独山城)尽室徙居平凉,(月儿思蛮)与其子阿的迷失帖木儿入觐,世祖诏入宿卫……成宗即位,……因奏:‘阿的迷失帖木儿父子……来事先王,服勤二十余年矣’”,迁居平凉后,阿的迷失帖木儿入朝服勤,时间在成宗即位(1294)之前20余年,即至元二年到十一年之间。第二,第二次迁居,见诸《永乐大典》卷19781《局字门》载录的元代文献:“至元十二年(1275),别失八里田地人匠,经值兵事散漫居止,迁移京师”。第三,至元十四年(1277)也有难民入关,据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舍蓝蓝传》载:“海都之叛,国人南徙,师(舍蓝蓝)始八岁,从其亲至京师”,舍蓝蓝于“至顺三年二月廿一日(1332年3月18日)殁,年六十四”。元朝人按虚岁计龄算,舍蓝蓝八岁时正是至元十四年(1277)。此年,元军阿力麻里(新疆霍城)行军大营因诸王昔里吉叛乱而崩溃,海都乘机洗劫了畏兀儿地区。第四,《元史·世祖纪八》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条下载:“以秃古灭军劫食火拙(火州)畏吾城禾,民饥,命官给驿马之费,仍免其赋税三年”,七月是朝廷颁布“官给驿马之费”和“免其赋税三年”政令的时间,劫食火州肯定在七月之前。巧合的是,《元史·世祖纪八》同年二月条下记:“畏吾户居河西者令其屯田”,由此判断,劫食火州可能发生于二月之前。难民逃入河西后,朝廷组织其屯田自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