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历史论文范文参考,以及历史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文章指出,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中的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吐蕃时代到明、清之际,藏族历史上每一大发展和大转折的时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其最为开放的时期。文章还对藏族历史开放之阶段性、特点及促成开放的原因等做了进一步讨论。
藏族是一个特殊的高原地域民族。就世界范围而言,无论就藏族所居住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地域,还是藏族为适应这一几臻于人类生存极限的高原环境而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厚重的文化,二者均是独一无二的。而藏族的文化与其所居住的高原地域环境无疑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原地域特点乃是藏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但我们必须看到,藏族所居住的青藏高原地域环境本身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这主要缘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干燥寒冷、大气中含氧量稀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对外交通不便等等。这种情况不但使周邻低海拔地区的民族向青藏高原的发展和渗透较为困难;同时也使藏族向周边非高原地区的发展存在着自身适应问题,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地形及高原生态环境的限制。以此推理,藏族似乎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藏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惊人的开放特征。这一特征是耐人寻味的。为此,本文将就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之内在联系作一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开放特征与藏族的历史发展
关于藏族文化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曾流行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这就是"外来说"和"本地起源说"。这两种观点所依凭的证据,主要是文献记载、传说、人种学和语言学等方面的材料,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天,从西藏高原及相邻地区的考古发现材料所揭示的事实,我们已有足够理由得出这祥一个认识:西藏高原的原始居民及其文化尽管有着土著的源头,其土著文化系统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但西藏高原的土著文化却绝不是在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相反,而是在不断与周边相邻地区各原始居民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或融合,不断广泛地吸取外部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西藏新石器时代的卡若文化为例,卡若文化一方面虽具有较浓厚的土著文化特点,但另一方面在石器的类型、制作技术、陶器风格、房屋建筑式样等方面均较广泛地吸收了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的因素;卡若遗址发现的人工栽培作物粟,也系典型的来自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同时卡若文化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也存在一定联系。这反映了卡若土著居民与外部相邻地区的原始居民,特别是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原始居民已存在相当规模的交往、联系与融合。此外,在新石器时代以藏北地区为主要分布的细石器文化,其特征、类型和技术传统与我国东北、内蒙、华北北部至新疆一带分布的细石器属同一个系统,即我国"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我国北方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从东北沿蒙古草原到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北方草原、沙丘、高原地带从事游牧和狩猎经济为主的古代民族的文化、由于这种文化在我国北方地域相连,特征一致,故考古学上通常称为"北方细石器文化系统")故有学者认为,西藏的细石器"当是承袭了源自华北的细石器传统,而发展成具有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细石器是从事游牧和狩猎居民的文化遗存,由于游牧和狩猎生产方式有较大流动性,活动范围大,所以藏北细石器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细石器具有较大一致性是不难理解的,它直接反映了藏北细石器居民与北方草原地区游牧居民群体之间存在的广泛的联系和交往。
进人文明时代以后,最早诞生于西藏高原的古老而又灿烂的象雄文明,也同样是在大量吸收来自西部的印欧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象雄文明的两大标志是产生了西藏最早的宗教--本教和最古老的文字--象雄文。然而,本教的形成与象雄文的创制却均与吸收外部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据本教典籍记载,本教起源于达瑟,并记载本教的始祖辛绕来自象雄西部的某个国家。藏族学者才让太认为,"达瑟"是对曾经和象雄有过联系的西部国家的统称,这是很有道理的。此外据国外学者研究,本教曾受到古波斯袄教二元论的影响,才让太也认为:"辛绕宗教的最初形成和古波斯的祆教可能有着某种关系。"《贤者喜宴》中也记载止贡赞普时,"其时,自天竺及大食交界处的古然瓦扎地方,得到了外道阿夏本教,……王对这些本教徒奉为上师"。可见,西藏本教的形成与其吸收西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本教文献中一致记载象雄文是从西方的达瑟文演变而来,其演变过程为:达瑟的邦钦体(spungs-chen)和邦琼体(spungr-chung)演变为象雄文的玛尔钦体(smar-chen)和玛尔琼体(smar-chung)。达瑟文属哪一国文字现已无法考证,但今天从古克什米尔语、古旁遮普语和古梵语中却能找到许多与象雄文字母相似或近似的字。对此,才让太作了如下解释:"古旁遮普语、古克什米尔语和古梵语都属于印欧语系,故有一些相同的字。象雄文中也有这些字母,正说明同象雄文化发生过联系的'达瑟'曾经是古代印欧民族南迁的必经之路和印欧文化的传播地带。因而象雄文就带有印欧文化的色彩。"由此可见,西藏西北部地区所以能在很早就产生出如此发达的文明,这与象雄游牧部落同中亚和西亚地区所进行的交往和联系并大量吸收了上述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象雄之本教向雅隆吐蕃和苏毗地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构成了7世纪以前西藏高原文化的主要面貌,并对西藏高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藏族先民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本身即体现了非常强烈的开放特征。
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开放和大发展的时代,是青藏高原整体文化形成和奠基时期,同时也是藏民族这一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开始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两个过程却是通过吐蕃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向外开拓来完成的。因此,开放性发展可以说是吐蕃时代最为显著的时代特点。吐蕃时代的大开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向外扩张。吐蕃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即以向外的开拓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并展开了持续达200年之久、强有力和全方位的向外武力扩张。吐蕃武力扩张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作为一个高原王朝乃是极为罕见的。在扩张之鼎盛时期,吐蕃势力曾东取长安,北占西域之四镇,西抵中亚各国,南达尼婆罗和印度恒河流域。此正如《旧唐书·吐蕃传》所言:"彼吐蕃者,西陵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善,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不过,吐蕃扩张之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却是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并将青藏高原范围内众多的部落和部族纳人了其统治之下。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标志着青藏高原各部落和部族从过去分散和多元状态开始迈向了一体化的进程,这无疑为藏族自身之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现于两点:(1)吐蕃王朝的扩张及由此实现的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域的统一,基本奠定了此后藏族的地域分布格局;(2)吐蕃王朝首次将青藏高原地区原分散和互不统属的众多部落和部族在政治、军事上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加之其统治时间长达两百余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征服与被征服各部之间的融合和同化。这不但奠定了藏族的根基,也大体框定了藏族的基本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吐蕃王朝的全面扩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几乎覆盖于整个青藏高原的庞大的藏民族。可以说,正是吐蕃王朝的开放和向外扩张促成了藏族自身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