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功能。档案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物,具有可传播的特性,同时,社会对档案信息存在巨大的需求。档案是存储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它记载了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
北京市档案馆依托馆藏档案史料,举办胡同文化展,启动《北京胡同档案史料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结合口述史料及实地调查,将北京现存胡同及消失胡同的信息进行研究整理。远期目标是建立胡同档案数据库,除了记录其建筑特色外,还将每条胡同独特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来,建成后的“网上胡同”由一个个虚拟院落组成,市民只需输入门牌号就能将这个院落的历史典故“一网打尽”。目前,东城区禄米仓、崇内街道地区近50条胡同的档案资料整理完毕。作为阶段性成果的《西交民巷历史文化展》业已推出,受到社会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
(二)促进档案文化推广,创造档案馆休闲文化
国家档案馆应凭借档案馆所特有的档案优势开发自身的文化产品,特别强调其服务公众的性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走出纯史学研究的圈子,同时,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今天讲坛类栏目倍受关注,一些以前默默研究的学者也走到台前。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原创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考古中国》、《故宫》、《探索发现》、《国宝档案》等一系列节目受到观众的追捧,反映出大众对一向神秘的档案文化的渴求,也使得国家档案馆在历史的厚重与平民化的通俗易懂间找到了平衡点。
二、国家档案馆为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发挥服务功能的方式
(一)基本方式——档案利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目的与归宿,档案信息较高的利用率是提高文化创意城市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激发文化创意的途径之一。如朝阳区档案馆仅2004-2006年就接待利用者18860人,查阅档案40099卷。利用者中个人利用档案的比例较高,人们从档案中获取信息的意识日益增强。为出版杂志、编写轶闻趣事、进行投资分析而到档案馆的利用者也在逐渐增多。利用者利用网络等手段查询历史、文化等有所增加。如久居朝阳的一些老居民,通过参观区档案馆举办的《朝阳区城市建设成就展》,引发其对个人文化寻踪的兴趣。很多人看到自己原来居住的朝外地区的变迁,来到区档案馆查询老照片、当地古籍资料、传闻轶事,见证今昔变化,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
(二)重要方式——档案展览
特色展览是国家档案馆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高档次、高品位的档案展览不断推出,提高了全民对档案馆的关注程度,提高了公众的历史文化素质,更激发出文化创新思维。目前,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正向更广的范畴扩展,向主动的、规范化的社会教育机制转化,在各级各类档案馆举办的不同类型展览中,不乏文化精品。
1.基本陈列是国家档案馆标志性工程之一
上海市档案馆的基本陈列《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通过600多件独一无二的珍贵档案文献和历史照片,展示了近20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脉络轨迹。这一展览设计的匠心独具、展陈的巧妙结合、展品的弥足珍贵以及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的有效补充,都使得该展览成为全国档案馆中基本陈列的精品。凡是走进上海市外滩档案馆的观众,无论是档案界同行,还是普通公众,甚至是国外观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总能有一些触动,使之记忆深刻。该展览也成为上海市档案馆的标志之一。
2.专题展览是激发观众兴趣的热点
北京市档案馆1998年举办的“让昨天告诉今天——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在展览举办近10年里,多次到京城各大庙会以及区县乡镇、社区展出,备受青睐,数十万计的观众参观了该展览。报刊等媒体给予持续不断的关注,直至今日,媒体还经常会从多个角度予以大篇幅报道,如鉴宝收藏、百姓故事、历史变迁等。一个普通的专题展览成为开辟媒体文化创意的灵感源泉。
3.展览交流是扩大文化影响的方式
当前,跨地区、跨境档案展览越来越频繁,如北京市平谷区档案馆创办的世纪阅报馆不仅在北京地区获得较大反响,还应邀赴厦门展出。展览交流扩大了档案的影响范围,使档案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被更多人所了解。
(三)主动方式——档案编研成果
下一篇:浅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