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语言的双重约束和社会心理

2011-06-13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受“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的双重约束。按照“会话准则”.人们应直接了当地讲实话,而按照“礼貌原则”,人们往往采用非直接言语手段。其中,委婉说法最为典型。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产生忌讳心理;受性心理的影响,人们对性、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采用委婉说法。委婉说法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事物的承受能加同时,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自觉性,而娱悦心理又帮助创造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发现,交际语言受“会话准则”和“非会话准则”的双重约束。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碰到一位刚买了一件新衣服的熟人,而他认为这件衣服是不好看的或不适合他的朋友的。当这位熟人询问他对新衣服的看法时.按照“会话原则”,他必须说实话,即不“理想、而出于礼貌他又不想扫熟人的兴,就说道:“阿,还不错.”这样,他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了。

“会话准则”的理论是语言学家H.P.Gice。于1975年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它包括四个交际准则:

准则:

数量准则——说尽可能多但又不超过必要的话。

质量准则——只说你认为是真实的话。

关联准则——所说的话要与话题密切相关。

风格准则——表达要清楚,避免含糊其辞。

Grice把“非会话准则”又叫做“社会准则”。它实际上指的是“礼貌准则”(PoutenessMaxim).在性质上是美学的、社会的、道德的。后来,学者们又把“礼貌准则”升格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并列,并进一步推出“得体原则”,“谦虚原则”等等。1981年,美国教授Neal R.Norriek在其《非直接言语行为与双重约束》一文中,提出了“双重约束”理论(Double Binds)。他认为,在“会话准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准则冲突(Maximconnict)。如在下列至理名言中,就有

听两遍,说一遍。(Lisrentwice,speakonee.)

不要说话,除非别人对你说话。(Dont’tsPeakunless spoken to.)

不要跟陌生人讲话。(Dont’t talk to strangers)

言语是银.沉默是金。(speech is silver,si lence1 is gold.)

以上这些符合“社会准则”的金玉良言,却明显地与“数量准则”冲突;而有教养,文明层次高的人在言语交际中却不得不遵守这种原则。

再比如,在饭桌上,如果你说,“我去上厕所”,虽然内容真实,符合“质量原则”.却不如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显得更符合“社会准则”。另外,西方人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年龄、收入、信仰等;中国人坚持“和为贵”和“息争”的人情态度等.也与“会话准则”相悖.实际上,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可能随时地要么违背“会话准则”,要么违背“社会准则”。而“社会准则”总是压倒“会话准则”,这是人们在遵循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因为,当二者冲突时,“社会准则”比“会话准则”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对“社会准则”的冒犯会激起道德上的非难.导致交际的失败。

一个人在以上两种准则相冲突的情景中说话时,就会发现自己处于双重约束之中。要么吞吞吐吐.甚至张口结舌;要么说出自己立刻会感到后悔的话来。对“会话准则”的违反,会使听话者嗤之以鼻,或敬而远之。留意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不难发现上述现象。比如,在评选先进的活动中一个各方面表现不错的人,在别人推选他时,如他态度谦虚,会更受大家的尊敬。相反,如果没等大家发言,他就迫不及待地毛遂自荐,认为自己这好那也好,即使他讲的是实话,也会令大家反感,导致他威信大大下降。

语言交流中“双重约束”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非直接言语行为的发生,其中包括有意的模棱两可,请求中的虚拟语气,针对忌讳词语而产生的委婉用语.喻义言语行为中的暗喻和嘲弄,甚至还包括沉默或身势语中的无可奈何姿态和恭维话在内。

在非直接言语中,最为典型的语言手段就是委婉语。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是摆脱语言双重约束的有效手段。它是用温和、客气、含糊、愉快的说法代替生硬、刺耳、粗鲁的说法,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提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禁忌的语言行为种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Bloom尔1d曾把其区分为“礼仪禁忌语”、“恶兆禁忌语”、“不体面禁忌语”。有的学者把它又分为:(l)以社会学为条件的禁忌语.如对官居高位的人的有关禁忌语,经济活动与技巧中的禁忌语等;(2)身体的个别部分和特殊身体条件的禁忌语,如性器宫、疾病、死亡等;(3)宗教禁忌语,等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忌讳而采用委婉语,这首先是旧时代的一个特征。特别是当人们对一些事物认识不清时,这些事物便带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如对自然界的不理解,导致了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是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是生、老、病、死,并由此扩展到和这些有关的行为都成为禁忌的对象。例如,有些事物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似乎一提明了,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甚至想到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旧英国的社交场合中,leg(腿)常用limb(肢体)表示,比uy(肚子)比较粗俗,常用stomach(腹部)表示。“厕所”是不够“雅”的地方,不屑讲出来,所以,它的委婉的说法有;toilet(盗洗室)washcloset(洗手间),Gentleman’s/Lady’s(男子/女子),或者只用字母M/w来表示。随之,上厕所也就当然地有了许多委婉的说法,如:

I must go to the bathroom.

Iwant to wash my hands

I’11 return in a tninute.

I want to go somewhere.

I’11 go to the comfort station

可以发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使用委婉语言,更多的是受到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与以下社会心理有关:

一、禁忌心理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禁忌和委婉语象一对孪生兄弟便出现了。如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出于维护其地位的需要,都主张“避上讳”。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从他那个时期始,“正月”(去声)便被改读“正月”(阴平)。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封建社会及其等级制度的发展,“避上讳”的要求不断发展,以至出现了“避官讳”。如今.人们在称呼那些有点一官半职的人时,总是喜欢叫什么“李会计”,“王主任”、“张厅长”之类,就是采取遵循姓名禁忌语的逃脱路线,认为直呼其名是不敬的表现。

社会愈落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迷信色彩就愈重,人们越加迷信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唯恐冒犯它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船家忌说“沉”、“翻”;戏班子忌说“散”、“离”。为了图吉利,正月里人们不买鞋.怕把“邪”气招进来;吃梨时不切吃,怕和亲朋分“简”。今天,人类社会已高度发展,但人们在选用数字时仍避讳理,不能不说是封建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二、性心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忌讳首先表现在性行为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人们对性行为表现为慎重、冷静。性心理表现则为含蓄、羞涩。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很少是直接的,露骨的;而用含蓄、文雅的委婉语而代之,如“同房”,“同床”,“亲热”等。近年来,英语中的make拍ve(作爱)也被引用,给人以亲近、友爱的感觉,体现了正常性生活的男欢女爱,符合人们对此的审美心理。又如漂妓行为,向来被认为不是正人君子所为,但对这类肮脏事物.人们往往也冠以华丽的委婉词语,如旧时的妓院被称为“青楼”,“烟花柳巷”;妓女为“烟花女气热衷此道的人自然就成了“寻花问柳者”了。

与性有关.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生理现象,人们也往往产生避讳的态度。这符合女性羞涩的心理特点。如月经为“例假”,怀孕为“有喜了”,“快做妈妈了”等。又如“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个委婉词,但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往往用的是familyptanning(家庭计划)。恋爱、结婚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的事情,然而,受传统文化性心理的影响,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如解决婚姻问题是“个人间题”;找意中人是“找朋友”;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是“男朋友”,“女朋友”,几乎取代了未婚夫、未婚妻的说法。

三、承受心理

中华民族是承受力最强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民过去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近几百年来又承受了夕队的侵略和歧视。这种心理虽有麻木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忠厚善良的美德。委婉语的使用,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日常工作生活中许许多多难以承受事物的承受能力。

例如,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对其中的某些事物,一时间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自然会对这些事物的说法产生反感。而采用委婉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增加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冠以“市场疲软”、“经济失控”、“滑坡”等委婉语来回避;无工作的年青人被称作“待业青年”,“价格放开”几乎等于价格上涨;人们又把涨价称为“调价”等等。这些词语的使用确实增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尊重他人的心理

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夭,人们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省口见念中的美德,加上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使得许多反映人们尊重他人心理的委婉语汇广为采用。例如,现代城市里“环卫工一,、“保洁员”不可缺少,而过去他们却被称作“掏粪工”、“扫马路的”。又如,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人的称谓也有很大的变化。对腐子、瞎子、聋子,不再称作“残废”,而称为“残疾人”,回避了“废”字,这样,在意义上就融进了残而不废,仍有作为的观念。过去.人们称智力不全者为“呆子”、“傻子”、“白痴”.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弱智”这一词汇便走向了社会;随之,便有了“弱智学校”。这种委婉语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低能弱智者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这类人的歧视心态,对他们也是个精神安慰。类似的例子在英语语言里也是俯拾皆是。如说某人耳聋,为“She is hard of hearing.”(她耳背);清洁工是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监狱称作correctionfactity(改正机构),称老年人为seniordtizens(长辈)等等。

五、娱乐心理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希望保持一种娱乐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所以人们非常讲究谴词造句,注意委婉语的使用.如喝酒过多,人们不说“喝醉了”,往往说“喝多了”,使人不致于马上联想到醉酒后的狼狈像。谈论某人的体型,不说胖,而说“丰满”;不说瘦,而说“苗条”。又如,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从青年步入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本是自然规律.但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里,人们对“老”这样的词汇会作出不同的反映。在我国,我们称呼高龄的人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后面添上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您先请.”但这种尊称在英美人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老)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故no longe;very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old更容易被接受。

young(已不那么年轻了)要比。ld更容易被接受。委婉语也叫“无害的骗人语”,因为它们并不带来明显的害处,而相反会使人感觉良好。如在英文里常不称女人脸上的皱纹是wrinkle,而是“年龄线”(agoline)或“笑纹”(laushinslines).再如,在人们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女方如果提出同男方绝交或分手,男方就被称作收到了Dear:Johnletter。“dear”用在这里.是一咎幽默的说法,似乎表达了女方的抱歉心情。委婉语有意味深长的多方位心理效应。委婉语是谨慎的、亲切的和宽容的,它起着一种镇静剂的作用,能避免引起可能的令人不愉快的反应.它试图减弱或“美化”消息、观点和描述.从而不伤害听者的感情,使接受者能通权达变,对不合意或令人痛苦的消息去逐步加以考虑,慢慢消化。也可以说,往往是由于尊敬、虔诚、奉承、谦逊、迷信.甚至是幽默感.才激起或造成委婉语的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委婉语的产生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委婉语产生变化的重要基础,委婉语是社会心理的重要体现。含蓄、文雅是委婉语的特点。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交流中的双重约束问题,即:语言要符合会话准则—实事求是地说话,又要遵循社会准则—礼貌文明的原则。由于它和社会心理密不可分,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势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