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楚简札记二则

2013-01-14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上毋間阹,下雖善欲獨何急?」「間阹」即「間隙」。[10]阹,古音為溪紐魚部;隙,為溪紐鐸部。魚、鐸為陰入對轉。從「*﹝隙-阜﹞」聲可和從「朔」聲相通,《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愬愬」,《釋文》引馬本、《說文》「虩」字所引均作「虩」,愬,古音為心紐鐸部;虩,為曉紐鐸部;[11]聲紐也是上文所說齒頭音和牙音的關係。

簡文「*﹝言+去﹞告」讀為「愬告」,「愬」即「告」也,《詩.邶風.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朱熹《詩集傳》:「愬,告也。」《楚辭.九思.憫上》:「思怫鬱兮肝切剝,忿悁悒兮孰訴告。」《後漢書.獨行傳.諒輔》:「至令天地否隔,萬物焦枯,百姓喁喁,無所訴告。」「訴告」為同義複詞,[12]又通「告愬」、「告訴」,《管子.任法》:「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所謂賤而事之也。」《呂氏春秋.振亂》:「天子既絕,賢者廢伏,世主恣行,與民相離,黔首無所告愬。」《韓詩外傳》卷六:「百姓上困於暴亂之患,而下窮衣食之用,愁哀而無所告訴。」

附記:本文中部份電腦無法顯現之摹寫字或難字,圴以「*」符號表示,或並在其後加以標示。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146。

[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200。

[3] 裘錫圭,〈「畀」字補釋〉,《語言學論叢》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頁141-142;〈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頁158。

[4] 許寶華、宮田一郎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6866。溫昌衍,〈客家方言的特徵詞〉,收入李如龍主編,《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頁252。

[5] 羅翽雲,《客方言》﹝國立中山大學國學院叢書第一種﹞(臺北:古亭書屋,1972),頁211-212。

[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頁267。有關「訊」字的釋讀,參蘇建洲,〈上博楚竹書〈容成氏〉、〈昔者君老〉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網站論文,2003年1月15月;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2月19日。前者釋為「*﹝鼓-支+千﹞」字,後者讀為「訊」。

[7] 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論文,2003年1月13日。、〈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

[8] 參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頁11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