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2-27
“嬗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有长串的释义,只是为“更替、蜕变、演变”的解释。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论阿Q形象在文学中的嬗变。
我想说的阿Q形象的嬗变,正是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下所能呈现出的各种“嬗变”了的“阿Q”。 “阿Q”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一种不敢抗争、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代名词。而当初鲁迅笔下所想表达的阿Q,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
在小说的开头就提到,阿Q到底是什么人?阿Q是未庄社会里孤苦无依的一个小人物,他姓甚名谁,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阿Q自己也不清楚。那鲁迅写作当时的环境呢?在社会生活中,时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时局的变化牵系着很多的人,而《阿Q正传》就是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阿Q受压迫,要反抗,可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作者对阿Q饱受欺凌与摧残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予以有力的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强烈愿望。
阿Q就这样产生了,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形象会这样深刻的影响国人。阿Q和一般农民也有着不同,一般农民有着自己的家,有着耕种的土地,而阿Q则什么也没有。可以说阿Q比一般农民更惨苦地呻吟于地主脚下,倘若地主一天不给他短工做,他就得饿一天。面对那么多挫折和不幸,阿Q又是怎样对待的呢?像阿Q这样的阶层,本来是最易于产生反抗和革命的思想的。他对于地主的迫害,是不甘心的,有怨愤与不平的,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这些成为一个自由而体面的农民,为此,,阿Q过去也曾进行过一些实际斗争,只是以他的微薄之力又怎么来对抗呢?他的斗争从未得到预期的结果,反而遭受更多屈辱和痛苦。“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再反抗”,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出世以前农民自发斗争的一般规律。当时中国又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各阶层的人似乎乐于沉迷于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之中,而不再力求对压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阿Q的精神胜利也这样形成了。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论阿Q形象在文学中的嬗变。
相关推荐:
标签:文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