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gl
2016-07-12
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著称于世,是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和朱彝尊、陈维嵩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这是一篇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影响,详细内容点击查看全文。
论文摘要:纳兰性德是康熙时期一位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从他所处社会背景入手,通过与他交往的汉族文人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认为他的行为既符合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政策,也对维护康熙统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清初的文学繁荣。
论文关键词:纳兰性德;康熙时代;满汉团结;文学创作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康熙内阁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满族作家。以短暂的3l岁生涯,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作品有一部解释儒家经典包括宋元以来140多种有1792卷之巨的巨著《通志堂经解》;一部包括诗、词、赋、散文、经律、杂文等多种文体的传世文集《通志堂集》;另有一部他24岁时自己编选,共收入342首诗词经后人加工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又更名为《纳兰词》传世。
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著称于世,是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和朱彝尊、陈维嵩并称为清代“词家三绝”。满族文人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这与康熙推行的满汉团结的民族政策以及汉族文人对纳兰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1纳兰性德的成长体现的是清初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
清建国伊始,满汉矛盾特别尖锐。到康熙即位时,表现得更是激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出于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康熙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借鉴元蒙统治集团覆灭的教训,断然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这一统率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精神与异族统治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根本纲领。并推行满汉团结的正确民族政策让许多汉族知识分子特别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权参政,不仅使得汉民族在中原实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还成为化解和缓和民族矛盾的利器。
康熙执政初期,来自汉族文人的反抗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迫使康熙不得不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如重用有名的理学家李光地、汤斌刊行《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儒家理学经典,还把朱熹牌位请入孔庙“配祠十哲之列”。这些措施都与他力图支撑所推行的封建制度如出一辙。
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康熙不仅稳固了政权,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使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当时涌现出的很多杰出学者,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纳兰性德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皎皎者。
康熙以一个处于弱势的塞外游牧民族要想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发达的以汉族人口为绝大多数的国度,虽然一时掌握了政权,确立了以汉族儒家思想为治国纲领的决策,但真正要使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大国能够安定统一,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满汉团结。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本民族人员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更需要大量各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实际参与和积极配合,形成一个有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参加的政治结构的局面。而大量汉族文人的参加,不仅能笼络和团结一部分汉族人民,而且以“经学”为主的汉文化形成的“文治”,其实也是一种精神束缚的软索,能达到其他方式难以奏效的目的。
于是推行满汉团结政策,在全国恢复科举,就成了康熙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康熙这样做不仅可以选拔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增加统治力量,同时对于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何况这时社会局势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汉族人民也开始逐步接受现实,这也是康熙这一举措能够得以推行的基本原因。康熙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满族人才,也轻易地网罗到了一定数量的愿意为之效劳的汉族知识分子,其中很多还是满汉通才。当然其中的满族人才是他统治的基本力量。
以纳兰性德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无不具备康熙选拔满员理想人选的条件,所以纳兰性德的脱颖而出,受到康熙非同寻常的倚重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2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成长的影响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显赫的家世,更是为他提供了优裕的学习条件。他喜好汉族文化,自幼打下了深厚的汉学基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的学习和钻研之中。“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为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即使有病在身也不懈怠,“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他18岁中举,22岁就以优异成绩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了“殿前三等侍卫”,不久就攫为二等,又晋升为一等。一经出世,就以风流倜傥的文人本质,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成为御前侍卫,整日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陪帝王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参与军国机密,成为君主器重的近臣,一时光芒四射,成为人们心目中羡慕的达贵显官。而这一切对少年得志的纳兰公子的文学创作无疑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他成长过程虽然表现出的是他天资聪慧才华横溢,但更多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却是统治者维护政权的政治需要。他以一个出身显贵的满族青年积极参加科考,本身就符合了康熙要利用科举制度达到收容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
纳兰性德的成长过程,从社会背景看与当时康熙提倡汉学和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团结汉族文人,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分不开。从个人环境看,又与当时众多汉族文人的帮助分不开。在他的一生中,有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就是与许多汉族知识分子来往密切,交谊很深,其中不乏颇负盛名,有影响的人物。对此我们从一些与他交往密切的汉族学者的言论不难看出。顾贞观曾说:(纳兰性德)“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徐乾学也说:“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林、宜兴陈维菘、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又“好宾礼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其中尤以与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交谊值得称道。除这些朋友外,朱彝尊、梁佩兰等汉族人也和纳兰性德的情谊很深。
在与这些汉族文人交往的过程中,纳兰性德不仅阅读了大量的经书史籍,而且掌握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精通了汉语的文学写作和具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词汇和熟练驾驭典故成语的能力,还熟悉各种典籍,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尤其在词的写作上对调式、韵律、平仄、句式、对仗、赋情、体物、结构、声采等基本法则处理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水平,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没有汉族文人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
纳兰性德与汉族知识分子交往,既符合康熙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要求,也满足了个人日常交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不仅对他个人学习汉族文化必不可少,而且对于他的成长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在他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在与纳兰性德交往的汉族文人中,当时著名的汉族学者徐乾学对他的影响最大。纳兰性德l7岁时,就读于太学,那时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对他十分赏识,就推荐与其兄徐乾学结识,从此相交一生,并确立了师生关系。徐乾学在江南很多县都有大量房地产,是著名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康熙九年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施展才能,竭尽全力为清廷效劳,很快就受到康熙宠信。徐乾学对这位贵族弟子可谓是用尽了心血,他不惜花费极大精力为纳兰性德讲授经史,还直接指导帮助纳兰编纂《通志堂经解》这部儒学巨著。当时的纳兰才l9岁,他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巨著,还要准备参加科举,如果没有徐乾学的指导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徐乾学后来回忆纳兰求学的情况时说:“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日暮乃去。”是靠着这种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和勤奋的学习态度,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成就。这种师生情谊,在纳兰性德临终时与徐乾学的诀别之语中也有所体现:“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以经史百家源流,如行者得路,然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徐乾学对于纳兰性德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徐乾学的亲自教诲和帮助下,纳兰才有了日后的汉学成就。
在与纳兰交往的汉族文人中,朱彝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人选,任翰林院检讨,参加编纂明史的工作,康熙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并任江南乡试主考,又于两年后人值南书房,是深受皇帝宠爱的一个近臣。这样一个汉族大儒,在长达12年与纳兰的交往上,在创作理论和写作理念上对纳兰产生了极大影响。我们知道,朱彝尊的创作是以真情表现见长的,尤其在文学理论上提倡真实感情表现。他认为只有能够表现真实感情的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缘情以为诗。诗之所由作,其情之不容于己者乎!夫其感春而思,遇秋而悲,蕴于中者深,斯出之也善。”又说:“情之挚者,诗未有不工者。后之称诗者,或漫无感于中,取古人之声律字句而规仿之,必求其合。好奇之士,则又务离乎古人,以自鸣其异。均以诗未有无情之言可以传厚者也。”我们从纳兰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真情涌现,不能不说与朱彝尊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纳兰性德又嗜书如命,共同的爱好也把两人紧紧地联系到一起。由于朱彝尊藏书甚多,又注重搜罗儒家经典,因此在纳兰性德编纂《通志堂经解》时,它不但能在内容上给与帮助,在版本的提供上也能襄助其事。
纳兰性德与汉族文人顾贞观的交往也相当深厚,绝非一般情谊可比。顾贞观曾任明珠的家庭教师,做过秘书院典籍,有过接近康熙的机会,但却受人轻视和排挤,一直得不到宠信,一生郁郁不得志。纳兰性德自22岁认识顾贞观,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两人不仅兴趣相投,而且有着共同的文学创作理念。顾贞观写了许多反映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强调内容接近现实。他在写作上提倡要以情感人,表现真情实感为上。词格调高昂,情绪激越,从不追求含蓄淡荡的情趣,而是以如虹之势直抒胸臆。如: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籍,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觉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白马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深深影响了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理念,纳兰性德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注重自己的写作风格,采取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真挚的感情,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偶然问、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从以上两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纳兰之作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顾贞观的影响。
此外,在《通志堂集》中,我们还可看到许多纳兰性德与汉族其他文人往来的诗文酬唱吟和之作,也有许多纳兰性德去世后汉族名士的悼亡诗作,其中像姜宸英、秦松林、严绳孙等,这些人都与与纳兰性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都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生活态度等方面对纳兰性德的一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结语
通过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出身满族显贵家庭的王孙公子,纳兰性德努力学习儒家思想和汉族文化,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用汉语进行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政治需要,但体现出的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也起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对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等都起着汉族文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说明他的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他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具有很大成就,虽然与他努力学习和继承汉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关,但不容忽视的是与众多汉族文人的多年教育和全力帮助分不开,他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得益于汉族文人的悉心浇灌。
第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纳兰性德当然也不应例外。他由于努力学习和掌握儒家思想,适应康熙统治的政治需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不可否认,正是儒家思想从另一方面束缚和局限了他的思想发展,不管他个人自觉与否,实际上已沦为统治者的工具,作品的思想自然也受到了局限,如其中的忠君思想、阶级等级、民族歧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认识。
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影响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文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