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心理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关于社会心理学中去个性化的历史研究
对于去个性化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提出去个性化的概念:“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到了20世纪70年代,P·G ·津巴多发表的一项实验研究很具代表性,即“女人学生电击实验”.进一步完善了去个性化的概念 他指出:“去个忡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
据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提出,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以往对去个性化的研究仅限于群体范围,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的普及,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网络情境和群体情境有很大相似性,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个体都是处在匿名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导致了个体在网络情境下也极易出现去个性化状态。目前,对网络去个性化的研究不是很多,方法不够规范,呈现描述性经验性的研究较多,理论和实证研究偏少,因此,网络去个性化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情境中的去个性化现象是去个性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赛博(Cyber)空间内,个体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
一直以来,对去个性化的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什么情况下,个体才会出现与平时的个性很不一样的状态,表现为个性消失或与现实很不一样的个性。研究者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一)影响因素
1.匿名。按照弗洛伊德自我结构论的阐释,当一个人在匿名状态下,超我的作用便非常小,自我相应地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约束力,而本我则显得异常活跃。因为没有人知道是我做的,不会影响我的名誉,不会和现实我的一切相联系,所以,此时追求快乐的本我更容易随心所欲。
2.责任感的丧失。一个人在单独行动时,往往是义不容辞地承担完全责任。但在群体中,个人会感觉到行为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的,相应地行为的责任也由群体共同承担,或者分散到每个成员的身上,单个人不会承担群体行为的全部后果。于是,个人在群体中就不像单个人时那样有责任感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意识降低,以至于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3.群体的湮没性。在群体中,成员的活动往往并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而具有群体意义,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群体就湮没了个体,成员的自我被融化在群体中,与群体同一起来。于是,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人的自我认同被群体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而且群体成员越是没有个性特征,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活动越是一致,自我的感觉减少,从而行为也越缺乏自我控制。相反,如果个体单独行动,由于没有群体的融化,个性就明显地突显出来,并且容易被别人知觉,于是个体就会非常注意个性的意识,保护自我,不轻易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期望避免道德责任的消极评价、群体大小、情绪唤醒水平、模糊情境的新颖性、乱用药物和卷人群体活动的程度等。当然,发生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匿名。
(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消极影响:去个性化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自我控制水平下降,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羞辱感淡化,攻击、漫骂、违规等行为增加。
2.积极作用:利他行为增加,如社会助人行为在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容易发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网络提供了一个突破和超越现实社会种种局限和束缚的人性化生存空间,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呈现和塑造自我。
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下一篇:关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