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个别固定的角色扮演。即根据活动的有关主题,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某一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二是两人互换的角色扮演。譬如,让学生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男孩儿与女孩儿等,让学生在两个角色不断交换的情况下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各自的内心世界;三是集体的角色扮演。这种形式涉及众多角色的分工与协作问题,需要一定的组织与筹划工作。集体角色扮演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剧。心理剧主要是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某些角色,通过角色演练、角色互换、独白等方法体验心理冲突,在身临其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心理剧的形式,这种形式体现了群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教育性,通过集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之注意力集中,降低防御水平,改进人际关系;有助于锻炼学生做决定的能力,理解人际冲突,发现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对他人的感受、价值观和看法更敏感,更充分地意识到所要求扮演的角色的感受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控制冲突时的个人感受和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剧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角色扮演者与观众心理互动的过程,它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没有过高的技术要求,对角色也没有特殊的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剧中的一种角色,只求尽可能地体验和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受时间、空间限制,课堂教学中表演的心理剧时间短(大约10min~ 15min),内容凝练,因此也我们将其称为心理小品。心理小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尽量将讨论从对角色的内心分析引向人生价值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2 . 2 价值澄清法
研究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而对价值选择来行事。有多种策略可以促进辨析,如大组或小组讨论,将就假定的与真实的两难问题,交谈等。针对个体进行引导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作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针对团体进行指导时,可通过讨论,让每个人都公开表现自己的意见,了解其他人持某种价值观的理由,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研究表明,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选择、赞赏和行动三个阶段。选择阶段的主要过程包括:首先是自由选择,如思考“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等问题;然后在多种范围内选择,如思考“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经常考虑什么事情?”等问题;最后在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再选择,如思考“每一种可供选择途径的后果将会怎样?”等问题。赞赏阶段过称包括:首先是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考虑“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等问题;然后是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回答“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告诉你的同学吗?”。行动阶段过称包括:首先是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呢?需要我帮忙吗?”;然后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如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个体只有完成上述三个阶段,才能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
价值澄清法是诱导性,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教师的观点只能作为一个范例,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接受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信念,向学生提问或组织集体讨论,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但一切抉择都得由学生自己作出。当然,教育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去辨析各种价值观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
下一篇: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