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gl
2016-07-25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高校教师健康心理的内、外部环境。本文是一篇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要:关注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为了直面他们在现实中遭遇的主客观压力,寻求其已形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之法。从而提升这个群体的生命质量,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大学是发掘并拓展人类潜力的场所,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在清华大学担任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中大师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有赖于整个社会与大学中人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关注与研究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策略减少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教师本人及其学生与所在学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心理健康为:“指个体心理在本身与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而高校教师健康的心理与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状态及客观清楚的自我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呈上升之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的冲击。国内相关课题的调研表明,多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整体队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程度不等地具有各种心理问题,因之而英年早逝甚至自杀的个案亦并非鲜见。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中,有失眠现象的占45%,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9%,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5%,常感体力不足的有48%。陶芳芳等人对武汉地区三所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暨南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6一7月以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9600人,调查结果表明,广东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全省高校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尽管这些调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反映出来的共同现象是:我国高校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势必对教师本人的发展、所教授的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
探寻高校教师种种心理问题背后的成因,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客观压力和教师自身的主观压力是引发问题的主要来源。
1. 来自社会的压力
至上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公众对大学的发展倾注了过多的感情。而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是随时让人挑毛病的,要经受学生、家长、学校和媒体等的共同关注。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速度一日千里,需要掌握的新的知识与信息层出不穷,教师要满足各方对自己授课的期许,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在此过程中,必然体会到很多更直接的、更深层次的压力与危机感。
2. 来自学校的压力
大学相继推行的各项改革给教师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教学方面,学分制的实施令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标准,而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与教师工作量的测算联系在一起。科研方面,许多教师面临申请科研课题难度大、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科研能力的高低与职称评定紧密相关。人际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令其与学生、同事和领导欠缺足够的正式的沟通与交流。这些因素均使教师在工作时倍感压力。
3.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教学与很多其他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与,它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的交会。因此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要能恰当有效的传授知识与引导学生,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必须的。但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体力、智力与时间,而教学基本上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从表层看来是由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发现自己与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但从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来看,这种解体的痛苦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而更多的来源与教师自身的精神层面: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在长期繁重的工作任务下,有的老师能通过自我调整,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不少老师则会因为对自己工作的高度期待,倾向于对自己的评价过严、过低,从而产生失落、躲避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累积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化解,影响到后续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陷入恶性循环。
三、改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校教师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全社会通过尊师重教来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有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信任、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增进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2.创设温暖的校园环境
高校管理部门要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那样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并推行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在条件具备的学校可通过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咨询室、谈话室或心理保健咨询热线等方式来增加教师心理压力释放的途径。不断改进教师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增进教师与同事和领导的人际交往,减少他们工作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让彼此之间融洽温暖的人际联系成为健康工作的动力。
3. 善于自我调节
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压力。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缺陷与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有的体验。加强自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并将所学用于解决自己日常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当找寻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整合,从而让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形成一张有凝聚力量的网,用这张网把学生、学科和自我通通编织到一起,让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模式,关注饮食、坚持运动。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会让教师的精力更加充沛,心态更加健康。高校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思考自己处于什么地方,自我评估在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和科研当中的实际表现,思索未来的工作走向。
总之,心态健康的高校教师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出色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持高校教师健康心理的内、外部环境。同时,高校教师亦当多关爱自我,以确保让自己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学生服务,提升自我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美好。
参考文献:
[1]刘艳,关于心理健康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4-48.
[2]任波,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2008(1):92-96 [6].
[3] 陶芳芳、尹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2):29-32.
[4]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1.
[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朱海龙、胡晶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3):94-96.
[7]胡华成、陈国元,我国高校教职工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4):1-4,7.
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心理学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