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试论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

2011-03-24

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理论著作。它体大思精、体大虑周,为后人所推崇。前人对于刘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文艺思想以及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对于刘勰的视听觉美学思想研究不多。事实上刘勰既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又不忽视文章形式美的重要性。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不少关于文学创作的视听觉美学思想,同时《文心雕龙》本身又为其提出的思想做出了很好的例证。

一、《文心雕龙》中的听觉美学思想

刘勰在《声律》篇中集中阐述了其听觉美学思想。刘勰充分认识到音律美的重要性。他认为:“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①他还认识到,如果声律运用得当,能够使“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反之,如果声律运用不当,则产生“吃文”之患,文章读起来疙疙瘩瘩,像口吃。刘勰结合当时文学实际认为声律运用不当的原因在于“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厚唇纠纷。”解决的办法是“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已经注意到平仄的调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四声八病说有合理的部分,但亦有弊端。用八病说来衡量作品有时过严,有时又过宽,标准并不一致。刘勰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认识到格律不是可以由一个人主观制定的,它是自然形成的。进而提出有关格律的一些原则。比如根据“响有双叠”,提出“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离句而必睽”。`

刘勰在重视音律的同时更强调与情思的协调,主张“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刘勰还提出了表达情思与选用音律的一般规则:“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刘勰的这些观点都是符合实际的,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以及格律的最终形成并确定有重要的意义。

莱辛在关于《拉奥孔》中的一段话可看作对刘勰重视文学作品听觉美的注解。他认为:“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人为的符号和诉诸听觉的先后承续的自然符合的结合,在一切可能的结合之中无疑是最完美的,特别是在这两种不仅涉及同一感觉,而且可以同时用同一感觉器官去接受和复现。诗与音乐的结合就属于这一种,自然仿佛不仅注定他们要结合,而且注定他们要成为同一种艺术。”

二、《文心雕龙》中的视觉美学思想

刘勰对于文章的视觉美非常重视,在《练字》篇中论述了其视觉美学思想,明确提出提出了四种用字应该避免的问题:“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刘勰还逐一解释避免的原因:“诡异者,字体瑰怪者也。”因为“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两字诡异,大疵美篇”,“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并举曹摅的诗句为例来说明,“岂不愿斯游,褊心恶哅呶。”其中“哅呶”两个字形状过于怪异,因而“大疵美篇”。

“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与常文,则龃龉为瑕,如不获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省联边是省同一偏旁的字。这是因为古代文字竖行书写,如果一连多字偏旁相同,则在视觉上会产生误导,使人产生字体分离、归属无定之感,整个篇章就会显得杂乱。就会像按照偏旁排列的《字林》那样缺少视觉美感。联边之例很多。如班固的《西都赋》:“鸟则玄鹤白鹭,黄鹄鵁鹳,鸧鸹鸨鶂,凫鷖鸿雁”以及张衡的《西京赋》中“鳣鲤鱮鲖,鲔鲵鲿鲨”对读者难以产生视觉美感。

刘勰认为还应该避免“重出”的弊病因为在同一句中出现了相同的字,就会产生视觉上的雷同感。但是刘勰又强调“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即纯形式美必须服从合目的形式美的需要。刘勰认识到其难度,因此感叹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所选用字形的“肥瘠”就会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视觉美感。不善酌字者会使文章的视觉效果差:“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闇。”反之,“善酌字者”则能使文章“参伍单复,磊落如珠”。所以所以其字体视觉美思想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三、《文心雕龙》中视听美与思想情感美相结合的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视听美学思想,但是他并不是孤立的谈论视听美,他注重视听美与思想情感美的结合。他在《文心雕龙》的很多篇章中都有所论及。如在《情采》篇中主张的“文附质”和“质待文”的观点就是强调视听美要和思想情感美相结合。他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好的文章应该质文并重。

刘勰在《情采》篇中又进而论述到:“故为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在此刘勰明确提出了视觉美(形文)、听觉美(声文)与思想情感美(情文)相结合的思想。

刘勰在《情采》篇中还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具体原则:“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即选择适宜的体裁来写出思想内容,用适当的风格来反应性情。心情义理确定了在运用声律,辞藻等把内容加以外化,实现质文并重的目的。刘勰创作《文心雕龙》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了当时文胜质衰的现象,认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他充分肯定质的重要性:“心术既形,英华乃瞻。”同时又肯定了文的重要性:“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刘勰在《知音》篇中还从鉴赏的角度强调了视听美与思想感情美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认为鉴赏作品需要有“六观”:“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在此刘勰认为读者应从这六个方面综合对一篇文章进行考察,从而判断文章的优劣。读者进行判断时既要注意作品的内容又要注意作品的形式。

四、《文心雕龙》本身就是体现刘勰文学思想的典型例证

《文心雕龙》全书均以骈文写就, 语言优美, 文辞流畅, 句式齐整, 韵律协和( 如每篇后的“赞曰”) , 同时, 论说言之成物, 见解独到精要, 分析条顺思畅, 评论公允宽容。后人认为齐梁时期“美包众有,华耀九光”的骈文唯彦和之《文心雕龙》,因而刘勰被冠之以“晋以下骈文之大宗”

骈文这种形式,在总体上有以下这些特点:语言对偶,句式整炼,声韵和谐和辞采华丽。从视觉的能指来看方块字可以使骈文语句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对称均衡,较其他语言远胜一筹;另外,汉字是象形文字,彼此的含义具有相互印证性。这使得两两相对的一组句子整体表达的含义明显大于两个单句的意义之和,还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深入,不断丰富意义的表达大大充实读者的感受。

魏晋时期音韵学迅速发展,文人们有意识的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文学创作。沈约就在《宋书·谢灵运传》中指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要求作家能娴熟的运用音韵技巧。另外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而读者还可以根据对音律的关注来揣测作品的情感属性,更好的生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心雕龙》具有骈文的形式美同时又具有内容美,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艺思想。

总之,刘勰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体现“形文”之美,就是文字华丽,体制完备,如“五色杂而成黼黻”,展现出作品整体形式的视觉美;又要呈现出作品的“声文”之美,就是音韵和谐,“势若圆圜”,前后圆转,体现出作品的韵律节奏美,也就是作品的听觉美;还要体现出“情文”之美,即性情所铄,志以实文,文以表情,展现作品的性情之美、思想之美,即作品的内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