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政治外交论文

亦谈网络民主

编辑:

2013-12-17


3.非正式性。网络民主的组织是非正式的,传统民主形式一般要要有正式的组织和群体,而网络聚集则没有正式组织形式,更加可以不用固定某一现实场所的探讨问题,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公民可以没有顾忌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并更加容易的找到与自己有着相同诉求的其他人,靠一定的利益诉求目的聚集在一起,形成某一利益团体,选拔代表,表达意愿,事件解决后就自动解散,所以主体分散且不稳定。
4.不对称性。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但传统权威部门的信息在网络中依然占据举要地位,虽说“小道消息”能引起网民极大的关注,最后导致政府介入。但从整体上看,权威部门还是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据《中国2009年互联网报告》显示10岁到29岁网民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62.8%,姑且不论这个年龄段的政治认知如何,单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到网络很大程度上偏向于爱好网络的人,网络技术对公众的限制,实际上是限制了民主的范围,使得网络民主成为了“少数人的民主”。
5.舆论效力化。现代网络传播技术使得人们更加接近信息,知晓无法达到的地方发生的事情,让更多人们了解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希冀得到政府的回应,是社会管理者逃避监督和困难变得十分困难。而现在网络的舆论效力已经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会自然而然的再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合法形式。另外,借助网络,政府部门可以准确了解大多数人的意愿和主张,顺应民意,合理行政,从而达到对公权力的制约。
三、网络时代下民主发展的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强调: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民主。所谓人类普遍适用的民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换言之,网络民主的产生不能带来所有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网络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形式。
1.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网络民主尽管使得每个人参与民主进程有了可能,每个人能平等在网上浏览信息,发布信息,但这种平等只是机会上的平等,他们的参与能力仍让受到财产、教育、职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网络民主的参与主体具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政治信息的不平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和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能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政治信息,但没有经济实力购买网络设备并支付网络费用、没有能力应付复杂的计算机及网略技术的人,或者有经济实力但对网络没有兴趣的人能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些肤浅的信息、没有分析的信息、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高质量却很难读懂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民主的参与者只局限于有实力使用网络的人。中国2009年数据为例,学生占了中国网民总数的31.7%,而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林牧渔劳动者只占中国网民人数的1.6%,这种网略技术的限制使得网络民主的主体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无法体现多数人的意志。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