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wangxd
2013-12-10
精品学习网为您编辑了“其它文学论文美国华裔文学的食物小叙事”
其它文学论文美国华裔文学的食物小叙事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族裔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草创时期,19世纪末到1960年代“泛亚运动”之前,华裔文学作品数量较少,内容多是对东方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华裔女作家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二为转折时期,1960年代到1980年代,伴随着民权运动带来的华裔族群社会地位的提高,华裔文学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汤亭亭是最活跃的作家之一;三为繁荣时期,1990年代以后华裔文学愈加成熟与丰富,逐渐淡化了作为非主流族裔文学的痕迹,华裔文学作家渴望创作出“不是作为华裔美国人的作品,而是作为作家的作品”。在这三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食物”一直作为重要的意象重复地出现。“食物”意象既带有生物成分又带有社会成分的二元属性呼应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表现的两大主题:生存与归属。华裔文学往往关注的是华裔族群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离开原本的东方文化世界,进入西方社会之后的生存状态:其中既包含了他们如何拼搏去获取生存的权利、满足自身的欲望,也包含了他们如何在双重文化冲击中重建自我身份、寻觅自身文化归属感,而这二者恰好都可以将信息存入“食物”符号之中。通过对《华女阿五》和《女勇士》等华裔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物读”,我们发现食物“小叙事”正透露出美国华裔文学“大叙事”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一、“食物”作为美国华裔生活的标志:《华女阿五》
《华女阿五》中对东方文化风俗传统作了百科全书式的详细介绍,从节庆、婚丧、服装到信仰传说等,而其中占据篇幅最大的是关于食物的描写。如小说写到唐人街春节期间的盛况,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户人家食物准备的状况,而且——地罗列了各种食物的配料:
有的家庭擅长用红糖和精制面粉做甜布丁,其中点缀着红枣或者芝麻。有的家庭则擅长做成布丁,原料有初粉(类似土豆淀粉)、肥肉、虾仁、香菇、红姜和欧芹(嫩芫荽叶)。有的家庭买了油炸的、包有黄豆粉的粉团,外面裹有芝麻,要趁热吃。还有一些妇女花了不少时间卷五香条,里面的填料很好吃,有烤肉片、竹笋和各种调味品等。
这些对中式传统美食不厌其详的展示,满足了人们对东方食物及文化的好奇心,而这些食物配料的罗列更解开了他们心目中关于美味神秘的唐人街食物如何制成之谜。美国华裔学者黄秀玲曾评价《华女阿五》为“唐人街纸上游”。诚然不同于汤亭亭等第二代华裔文学作家夸张嘲讽的笔调,黄玉雪在小说中对东方食物的展示几乎都是光明面的,丰富、美味而又充满文化底蕴,让西方读者看到一个被精心布置过的、万花筒般绚烂的唐人街世界。而以食物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故事主人公获得族裔自豪感、标识自我独特性的方便之法。小说主人公玉雪从闭塞的唐人街逐步走向广阔美国主流社会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她为交响乐队准备食物一幕,当中国食物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时,“她第一次感觉到重要女主人的角色。因为大家都对厨房的准备过程很感兴趣,在这些名人面前,她很快便不再羞羞答答,变得举止自然,没有人谈论音乐,只谈论中国菜。玉雪不再把名人当成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里的‘那些人’”。在这里,东方食物成为玉雪在白人社交圈子里获得信心与力量的重要来源。小说对20世纪初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性别间的歧视冲突采取了回避的姿态,作者用温和的笔调将可能出现的争锋相对化为食物的屡屡香气。《华女阿五》中这种有选择性地展示东方世界美好传统的做法确实对东西方不同文化“他者”之间相互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1960年代族裔意识觉醒之后却遭到评论界的非议:用繁复的笔触描写东方食物的味道、配方和制作过程,让《华女阿五》仿佛变成一道向西方读者呈上的东方食物,是一次“最终对他们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将毫发无损的探险”。当然,用1960年代民权运动发生之后的标准去要求20年前的作品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在种族多元化观念尚未出现、东方人仍聚居在非主流唐人街的1940年代,黄玉雪至少在个人成长层面为广大华裔青年指出了在两种文化间保持平衡的积极方式,《华女阿五》作为华裔文学先驱之作的历史意义相当重大。后起之秀汤亭亭就把黄玉雪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作为首位“文化边界的闯入者”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华裔文学作品奠定了传统与基调,其中包括注重“食物”意象描写的传统。
二、“食物”作为美国华裔生活的隐喻:《女勇士》等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讲述“我”——一个成长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华裔女孩,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碰撞的环境中,带着矛盾、困惑、挣扎的心情去审视与理解中国故事,寻找生命位置的心理成长历程。各种食物意象和饮食故事——东方的、西方的、现实的、传说的——充斥在小说文本中,但不同于黄玉雪唐人街的美食展示,汤亭亭《女勇士》中出现的食物意象往往带着恐怖、病态和荒诞的色彩,而主要作为华裔生活的隐喻。
首先是大食怪、吝啬鬼和同类相食。在《女勇士》中写到“母亲”时常令“我”不寒而栗的食物准备和烹饪方式:“母亲什么都给我们做着吃;浣熊、黄鼠狼、老鹰、鸽子、野鸭、野鹅、矮脚鸡、蛇、院子里的蜗牛、乌龟广一时常在厨房里爬来爬去,有时躲到冰箱或是灶具底下,泥鳅一常养在澡盆里……”这份冗长的食物清单,伴随着母亲每天都要郑重其事下达的命令“吃吧!吃吧!”而变得越发恐怖。在母亲的中国故事中,中国人似乎都是暴饮暴食的“大食怪”,而且“能吃就会赢”:高仲喝了供奉海妖的10瓶酒,吃了5只鸡,然后将还没来得及进食的海妖杀死,夺下天鹅羽毛剑;而“我母亲能战胜长毛的怪物,不管是野兽还是鬼魂,就是因为她能吃这些东西”。最骇人听闻的是关于人吃猴脑的描写:“他们把猴子塞到桌底下,让猴子的脑袋从洞里伸出来,整个桌子像另一只项圈套在猴子脖子上。厨师用一把外科医生用的锯子绕着猴脑袋锯一圈,用小锤敲一敲,好使骨头松动,朝缝里塞上一些牙签。然后一个老婆婆会用手摸摸猴脸,再向上移摸摸它的头顶,抓住一撮头顶上的毛,就把猴的脑盖骨拎起来了。吃客们用勺子挖猴脑吃”,把“我”吓得“赶紧在脑子里拉上幕布,不再想下去了”。在此除了虐猴场面的残忍和恐怖,还因为猴子与人在行为、表情上的相似性,而让人产生同类相食的联想。中国的食文化博大精
标签:其它文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