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浅析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哲学思想

2013-09-06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哲学思想,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哲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地理学思想发展至今,充满了人们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因此,地理学科中渗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就体现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的,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因为人类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立统一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一般会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等等。

如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妨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带来的雨雪,又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墒情;抑制北方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虫害和病菌,减轻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大风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又如夏秋季节的台风,虽然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但又能大大缓解南方地区的伏旱和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增加降水的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但也能够导致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北冰洋积冰融化,北冰洋航线将得以开辟,可以大大缩短东北亚地区与西北欧、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程,节省了运费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等。

因此,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条件,多角度、全面地审视地理问题并把握问题重点,依据地理问题情境的变化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他们对事物变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两者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也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例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导致了热量在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此形成了气温的水平分布自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地球表面陆地自然带自赤道向两极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就应该抓住太阳辐射这个主要矛盾。同时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还受到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局部地区气温变化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次要矛盾。又如针对洞庭湖面积锐减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治湖必先治水,治水必先治山”的思想,显然抓住了导致洞庭湖面积锐减的主要矛盾———上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再如,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同,但冬季均温四川盆地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大的秦巴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较小,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面地势平坦,对冬季风不起阻挡作用,受冬季风影响较大,降温较快且幅度较大。由此可见,地形成为了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科学的智慧,而哲学又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既有助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哲学智慧指导地理教学,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用睿智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以上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哲学思想,愿您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相关推荐:

关于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