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政治学 > 政治理论论文

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论文

编辑:sx_yangk

2015-08-18

党内监督是依据党章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它是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

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党内民主、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三项共同推进的过程。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启示我们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创新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和监督并制约权力。

监督,作为社会管理机制的基本手段,应当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就监督的本质而言,它是对权力行为的监督制约和调控活动。党内监督是监督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对党内监督涵义的把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不乏模糊认识。如将党内监督与党的监督混淆,把党内监督理解过宽。因为党的监督包含了党内监督,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党际监督等。有的对党内监督理解过窄,典型的观点有党内监督就是权力监督和党纪监督等。虽然学界对党内监督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基本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即党内监督应当包括几大元素,分别是主客体、依据、核心、手段和目的等等。如任铁缨认为“党内监督是指党内各主体(包括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之间,依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相互监察、相互督促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质是以党内民主为基础,以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制约和保障权力的行使为核心,其目的是让党内生活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运行”。由此启发,我将从党内民主监督、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几个向量对党内监督在建国六十年以来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分析。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中共从战争时期的革命党转变为和平时期的执政党。相应地,党内监督也经历了第一次转变。建国前,中共一大纲领中就规定,“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应当说建国前党内监督还处于原则和理论阶段,这些原则只是适应战争时期党的建设需要,所以建国后,必须要在前期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执政党需要的党内监督体系。第一次转变表现为:1,从党内民主来看,党内民主的地位由战争时期仅仅作为党的原则上升为国家制度的高度。邓小平在八大上说过:“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建国后,党内民主的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集体领导,注意发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完善了选举制度等。2,从权力运行和制约来看,党组织的权力由高度集中转向权力的合理分配。党的八大党章规定:一是上级党组织必须经常听取下级党组织和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职权划分上,凡属中央统一决定的全国性问题,由中央决定,而地方性质的问题由地方决定。3,从监督制度来看,我们党经历了从制度欠缺、机构不足向充分认识到要完善制度并建立专门机构的转变。如党的八大提出“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又如1957年4月邓小平说过:“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论传统文化对林则徐的影响论文  

关于软法的兴起与软法之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