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5-05
五
说到收集资料,照常规要谈谈资料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道理,广播电视工作者都知道,用不着再费笔墨来赘述。这里只分析下面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广播电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都是在接到开会通知后才临时想个题目,匆匆写成交差的,缺乏扎扎实实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而学术论文不易显出是“研究结论的表述”,而是一种观感。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
第一,工作忙,时间紧。工作在广播电视工作第一线的确是非常忙碌的,根本抽不出大量时间,像科研人员一样从容不迫地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第二,还没有养成严谨的治学的习惯。撰写学术论文是一种治学过程。治学就要有科学精神,就要遵循我们前面说的学术规范,就要抵制浮皮潦草,东拼西凑的浮躁,就要鄙簿只追求入选、发表不讲质量的虚荣心;就要有厌恶抄袭剽窃的道德感;就要养成不按学术规范写作就不舒服的习惯。
如何解决既没有足够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又要严谨治学这一广播电视工作者撰写学术论文时遇到的独特矛盾呢?
这里我向广播电视工作者介绍一种解决这一矛盾的做法,不妨一试。
这一做法就是:早定题。定题后,平时多留意,只要见到有关这一题目的资料就收集起来存放在一起,日积月累,有关这个题目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空就整理、分析,就会有见解、想法,自己的观点便日渐成竹在胸,需要交论文时就不会“打急抓”了。早定题,不是随便想一想就是,也要象前面说的在充分了解广播电视研究动态之后,根据选题原则,主客观的需要和条件选题。早定的题最好是自己在学术上的定位,也就是这一辈子的研究方向。人生一世要想对广播电视理论有突出贡献,就要有郑板桥崇尚的岩竹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您要研究记录片(以定位于研究记录片为例)就咬定记录片不放。您只要定了位,成了一个有心人,平时就会留意记录片及评论记录片的资料并及时把它们收存起来。一天一点,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一年两年,持之以恒,您收集的国内外有关记录片的资料就比别人丰富,您对记录片的了解就比别人全面,你对记录片的研究动态就比别人更熟悉:谁发表过什么意见,谁的观点中肯,谁的主张偏颇,谁的见解独到——这样,您拿出的论文不仅不会与别人的论文内容重复,而且您就会比别人发现更多的需要改进的问题,您的胸中就会涌现出一系列关于记录片的题目及其腹稿,或抽取其中较成熟的一篇进行加工修改投给学术期刊,或在收到开会通知时就选取适合研讨会要求的一篇加工寄去,而且这样拿出的论文就不会泛泛而论,就会有新意,有深度,有价值。论文集多了,观点多了,您对记录片的长期的系统研究就会形成一个关于记录片的新的知识系统——出一本论述记录片的有创见、有份量的学术专著就比较容易了。
实行早定题(最好是早定位)的做法,广播电视工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工作忙碌与严谨治学的矛盾就好解决了。
以上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特点的建议,是把专业研究人员集中收集资料的时间分散到广播电视工作者每日每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将集中改为分散,但不能没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这一严谨治学的重要环节不能少,更不能缺。将集中改为分散,不是将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时间减少,还有可能分散的时间总量比集中的时间更长。
解决了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再来探讨收集资料的空间问题。
“早定题,平时多留意。”留意什么?也就是从何处去发现、收集有用资料呢?
鉴于每个广播电视工作者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有关广播电视的书报刊的单位拥有和个人拥有情况不一样:有的齐全,有的短缺而且短缺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个人掌握电脑的情况方面就更不一样。因此不能只就某一境况来谈如何发现、收集资料,只能谈普遍规则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选择。
收集资料有订做和自己做两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中心”都承接专题服务。交了费,它就按您的选题或定位的研究方向收集资料邮寄给您。订做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收集资料的工作人员不是干您这行的,对资料是否适用,是否有价值的鉴别力当然就比您这位内行差,这就难免会发生漏掉有用资料甚至漏掉宝贵资料的情况。所以专业性很强的选题资料由自己来收集最放心。
自己收集资料又分传统的手工方式和现代的电脑方式两种。传统的手工方式一般是到图书馆:要找书就查《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或书目分类卡,查到要找的书就去借;要找文献就查《全国报刊目录索引》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的《新闻与传播》、《电影、电视艺术研究》专辑,按查到的文章题目及出处找出原文;如果已做了查书目、索引、专辑的工作并已收集到了近几年或近十年、二十年的资料就用不着每次重复这一查找工作,只关注新到的有关书报刊,不断补充新资料就行了。这一工作贵在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无论研究什么,“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传统的手工方式常以作读书笔记的方法筛选、储存资料。这种方法不便于把筛选的资料分类,所以一般采用卡片摘抄法。每抄一条资料您就按其内容把卡片归入某一类中。例如摘抄了一条谈“记录片的内涵外延”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定义”类。摘抄一条谈“记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内含”的资料就把它归入“记录片的手法”或“记录片的风格”类。每条资料都要注明其来源和时间(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或作者,文章名,刊名及哪年第几期或作者,文章名,报纸名,版次,日期),以便引用时好注释。卡片摘抄多了,分类细了,每类的内容丰富了,您就可按其中的任何一类写一篇或几篇文章,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正如史学家吴晗说的:“只要抄上一万张卡片,就不愁没有文章写了。”正是在我国一批前辈学者的指引和激励下,二十年前笔者也制备了一个有50抽屉的卡片柜,抄了几千张卡片,,也应验了吴晗先生所说的好处。但自从我掌握了电脑和扫描仪后便毅然淘汰了它。因为,我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利用扫描仪摘录资料,一天收集的资料用传统的手工方式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也完不成。因此我建议,最好采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收集资料,效率特别高。
用电脑、扫描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查资料,最好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去查。为什么?
第一,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的前提就是这个图书馆的资料的数字化程度很高。要使资料数字化需要一大笔资金,全国很多图书馆资料的数字化因缺乏资金而进展缓慢,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受国家特殊保护,因而它的绝大多数资料(特别是报刊、摄影和电子出版资料)都已数字化,可供读者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去查找。
第二,它馆藏宏富,种类齐全,名列世界图书馆的第五位。要查书,它是国家图书总书库,有2000万册,而且建有“全国图书信息网络中心”,应有尽有;要查文献,有2160万件,而且建有“全国文献资料共享协作网”(与全国124家科研院和大学的图书馆联网协作)。也就是说,全国124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中数字化了的资料都有可能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里查到。
第三,以前要到北京图书馆查资料非到北京去不可,所以,人们要查资料只好就近到本省、本市甚至到本单位的图书馆。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排除了空间距离的障碍。要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就方便了,这种方法甚至比到本省、本市、本单位图书馆还方便。既然这么方便,不妨每天或每周或每月挤点时间在电脑上通过互联网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与您的定位或选题有关的新书、新文献、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新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摄制、编辑、导播经验和评论方面的材料,如有就及时下载收存。
第四,由于国家的特殊资助,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条件开设了不少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如:在“数据库检索”中免费检索、咨询的就有10个项目。
尽管使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资料很方便,但某些资料查起来就不如身边有本工具书方便。例如:要了解“2001年我国有多少电视台,减少或增加多少电视台”的数据,用电脑通过互联网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去查找,就不如从自己书架上取下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查阅方便。所以应自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重要的参考书,如《新闻学大辞典》、《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学》、《世界广播电视史》、《传播学概论》等等都是撰写学术论文时需要常常翻阅的。
六
在我们确定了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题目,并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学术论文的撰写了。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撰写原则、撰写技巧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学术论文本质上就是研究结论或科研成果的表述。下面我们谈谈为什么和怎么样按学术论文的本质来撰写。
一,紧盯着目标,不要误入歧途。
表述科研成果,用传播学的话来说就是用语言符号向世人公布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就是把躺在实验室里或书斋里或藏在研究人员心里的科研成果传播出去,为世人所重用。要使世人重视、应用您的科研成果,您的论文就得在以下这几个问题上说服人:第一,您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即是最新产品而不是仿制品更不是窃来品。第二,您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至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具有指导广播电视事业并提高其效果的应用价值。第三,您的科研成果很可靠,论点根基牢,立得稳,结构严,不易驳倒。
让您的科研成果(研究结论、观点、原理、规律等等)为世人所重用,这是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紧紧盯着的目标,也是撰写论文时思维活动为之运转的隐形轴心。我们不少同志在撰写论文时因缺乏这种目标意识、轴心意识而误入歧途。最常误入的歧途有:
第一,混淆文艺作品与学术论文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按文艺作品的仪容去打扮学术论文,想使学术论文具有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以情感人,以美动人;学术论文的力量则在于以理服人。理,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要用道理、真理去征服人,用道理、真理中的内在逻辑和准确反映这一内在逻辑的论文的结构逻辑的力量去征服人。我们常见一些论文作者的心思不是去把握、表现这一内在逻辑,而是带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心情,把心思用在运用什么样的美妙词句上,致使一篇论文花花哨哨,把内在逻辑冲淡、冲乱了。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在征服人方面的区别。如果知道学术论文不是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而是用真理服人,而真理是朴实的,它的力量就在于它的朴实,您用美妙的语言把它一打扮,装模作样,它就不实在。一不实在,它就很难取信于人,很难服人了。所以,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广播电视史学家赵玉明教授,新闻理论界德高望重的甘惜分教授等知名学者)的论著都是很朴实的。
第二,用表达的故弄玄虚来代替理论的深刻。人们崇尚理论的深刻、深厚而鄙视其肤浅。但是,不能为了显其论文的深奥,故弄玄虚,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弯来拐去地表述,使读者如坠雾海,不知所云(如“单纯的语言文字铸造的审美殿堂,又往往由于意义之间的空白太大,而造成审美接受之间的距离疏隔”)。(1)结果就是与你发表论文的目的背道而驰。因为,你发表论文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重用你的理论成果。你的理论成果要得到世人重视,就先得让人理解它,为此,你就得把你的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能用晦涩,空洞、生僻、模糊的语言,而要用准确、通用、明白的语言。要懂得这个道理:理论越深刻越好,而表述理论的语言和方式越简洁明白越好。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才能最好地达到你发表论文的目标。
第三,生造新词句代替理论创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是原创性研究,最有价值的理论是原创性理论。但是,不能认为在论文里生造一些很不规范的新词句,玩弄一些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就是原创性理论。所谓原创性研究,就是别人从来没有研究过的内容的研究,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所谓原创性理论就是提出了别人从来没有得出过的研究结论,是一种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而生造的词句,生蹩蹩的外来词句只是表述科研成果的语言符号,不但不能代替原创性理论,相反,由于这类词句不是把原创性理论表述得清楚明白,反而弄得糊里糊涂,面目全非。因此,我们在写论文时应当尽力不要使用不规范的新词句和生蹩蹩的外来词句。
总之,我们在写论文时要紧扣发表论文的目标让世人重视你的理论成果,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把你的观点、理论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
标签:论文写作指导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