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12-07
从古本草记载上看,没有与现代应用的巴戟天相吻合的特征[12]。关于古代巴戟天的品种,现代进行了较多研究,均表明巴戟天从古至今的产地和品种发生了变化。据华南植物研究所陈忠毅[13]、乔智胜[14]、徐国钧[15]等考证后认为,清以前使用的主产于江淮一带的“滁州巴戟天” 已失传,原植物应是百合科土麦冬属植物土麦冬 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失传原因可能因历史上滁州巴戟天功效“不及蜀者佳”遭淘汰所致。乔智胜等[14]考证后认为归州巴戟天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四川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药材现称鄂西巴戟天或恩施巴戟天。但徐利国[16]、郑仰铁[17]的考证则认为归州巴戟天应为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Hook?f?et Thoms?var? sinensis Oliv的根,即今四川省习用的香巴戟的根。现今药用之巴戟天已非古代记载之巴戟天,而是清末发展的新品种。1958年,经市场调查及考证后鉴定现代之药用巴戟天为茜草科新品种,订名为Morinda officinalis How[15],并被收录于1963年的国家药典[18]。2000年版药典一部[19]述巴戟天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巴戟天今主产于广东、广西、
福建,且以广东产为地道药材。巴戟天在广东作为药用已有200多年历史,已成为我国南方“四大地道”药材,也是广东“十大广药”之一。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 》[20]记述: “巴戟肉广东出者肉厚骨细,色紫心白,黑色者佳”。陈仁山《药物出产辨》[21]云:“巴戟天产于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下四府、南乡等地均次之,西江德庆系种山货,质味颇佳,广西南宁亦有出”。药典所列正品茜草科巴戟天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为“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古代记载之巴戟天与今用之巴戟天大相径庭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因气候变迁,使植物分布区由北向南缩小,产区改变;另一方面,可能因历代本草缺乏现代分类学和形态学知识,绘图失真,记载不甚准确所致。
2应用历史与药用价值
巴戟天于两千年前已作为药用。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味辛,微温,生山谷,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列为“上品”。其对巴戟天的元性味、功用已有较详细记载,且与现代巴戟天的性味、归经、功用相近;以后历代对巴戟天性味、归经、功用均有更深入记述。
2?1巴戟天性味历代本草自《神农本草经》起,对巴戟天性味的记述均以甘、辛,微温为主,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的记述相同。《名医别录》[3]云:“味甘,无毒”;《新修本草》[5]、宋《开宝本草》[11] 均谓味辛、甘,微温,无毒;明 《本草蒙筌》[8]:“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明·李士材《雷公炮制药性解》[22]:“味辛甘,性微温,无毒”;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3]:“味甘微温,阴中阳也”;清·汪昂《本草备要》[24]:“甘辛微温”;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辛甘微温”。表明巴戟天之性味古今无大变化,这是其药用功效一直沿用的基础。
2?2巴戟天药
用归经历代本草记述巴戟天药用归经始终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主入肾经、肝经基本一致。最早记述见宋《图经衍义本草》[9]:“专入肾家”。归经专入肾,表明药用尚限于肾经。至明代有入脾之说,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22]:入脾、肾二经。但到清代,入脾经之说已鲜见,而是增加了入心经、入肝经的记述,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26]:“入心、肾二经”;清·叶桂《本草经解》[27]:“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清·汪昂《本草备要》[24]:“入肾经血分”;清·张璐《本经逢原》[28]:“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巴戟天专入肾。……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清代的入肾经、肝经、心经之药用更接近现代药用,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现代药理研究已从多方面反映出巴戟天的补肾、护心、护肝作用。
2?3巴戟天主治功效
早在两千年前巴戟天已作为药用,其主治功效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2]。2000年版药典一部归纳其主治功效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见最早的药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表明古今药效用法基本一致,这从历代文献记述可见一斑。《名医别录》[3]、宋《开宝本草》[11]均谓其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唐·甄权《药性论》[29]:“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五代《日华子本草》[30]:“安五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 《本草正义》:“温养元阳,则邪气自除,起阳痿,强筋骨,益精,治小腹阴中引痛,皆温胜寒之效;安五脏,补五劳,补中,益气,皆元阳布护之功也”。 明《本草纲目》[4]:“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本草蒙筌》[8]:“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益精增志,惟利男人”;《雷公炮制药性解》[22]:“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景岳全书》[23]:“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清《本草备要》[24]:“补肾祛风……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覆盆子为使。恶丹参”; 《本草求真》[25]:“温补肾阳,兼祛风湿。巴戟天专入肾……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 可见,历代均以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为主治功效,治疗病种以男子病为主,主治男子阳痿遗精,同时主治风湿痹痛、水肿、筋骨痿软以及女子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
3采集与炮制
标签:医药卫生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