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传染病学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编辑:

2013-12-18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是动物。弯曲菌属广泛散布在各种动物体内,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带菌最多。其次在啮齿类动物也分离出弯曲菌。病菌通过其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当人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时,病原体就进入人体。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儿童患者往往因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环境机会多,传染性就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重复感染机会多,可形成免疫带菌。这些无症状的带菌者不断排菌,排菌期长达6~7周,甚至15个月之久,所以也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粪一口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曲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引起传染。水源传播也很重要,有报告弯曲菌引起的腹泻患者有60%在发病前一周有喝生水史,而对照组只有25%。

  另外除人与人间密切接触可发生水平传播外,还可由患病的母亲垂直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内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以10~29岁年龄最高,说明成人对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儿童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一差异,与卫生条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平时经常少量接触体内获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所以发病率低。

  (四)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平时可以散发,也可由于食物、牛奶及水被污染造成暴发流行。自然因素,如气候、雨量;社会因素,如卫生条件的优劣、人口流动(旅游)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

  空肠弯曲菌引起人类肠炎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有关。国外两例志愿受试者,一例口服含菌量为106的牛奶后三天出现典型症状;另一例口服含菌量为500个的食品第四天发病。空肠弯曲菌从口进入消化道,空腹时胃酸对其有一定杀灭作用,已证明pH≤3.6的溶液对该菌可可杀灭。所以饱餐或硷性食物利于细菌突破胃屏障。进入肠腔的细菌在上部小肠腔内繁殖,并借其侵袭力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细菌裂解出内毒素。外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外毒素激活上皮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进而cAMP增加,能量增加,促使粘膜细胞分泌旺盛,导致腹泻。这一作用可被霍乱抗毒素所阻断。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还造成局部粘膜充血、渗出水肿、溃疡、出血。如果免疫力低下则细菌可随血流扩散,造成菌血症,甚至败血症,进而引起脑、心、肺、肝尿路、关节等的损害。

  肠粘膜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结肠炎,固有层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肠腺退变、萎缩,粘液丧失;腺窝脓肿;粘液上皮细胞溃疡,类似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改变。也有部分病例粘膜病变类似沙门氏菌和志贺菌感染。

 

标签:传染病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