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调查主要发现
一、中医人员不足,中医特色难以保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7 年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试行) , 规定中医医院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要达到 60%以上,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达到 60%以上。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17家中医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共1018人,仅占执业医师总数的54.2%,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共38人,占助理 执业医师总数的44.2%。显示我省中医类医院中医药人员比例均未达标,与《指南》所提出的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特色要靠中医药人员来实现,目前中 医类医院的中医药人员已经成为少数,且其中还有一部分中医人员又西医化了,在临床上多用西医方法和西药,这是中医医院不能体现中医特色最主要的问题和障 碍。
二、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卫生人力发展的任务是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和结构合理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本次调查显示,我省中医类医院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
(一)后继力量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中医医院人员年龄总体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其中中医医生的整体年龄结构也如此。其中25岁以下中医医生仅占总人员数的3.4%,这说明中医后继力量极有可能严重不足,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职称结构不合理
按照全国中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和医院编制标准的要求, 医院人员职称的合理构成应为“金字塔”型,医院人员职称结构的合理比例应为 1:3:5:7(或1:2:4:8) , 即正高职医务人员为1, 副高职、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则分别为 3、5、7。调查数据显示,17家中医类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624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238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1752人,其中 中医药类别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5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59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有343人。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 偏高,而低级职称比例太低。这样的不合理比例也显示出中医从业人员年龄呈老龄化趋势。
(三)学历结构不合理
一、中医人才已经分布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从规模上看,各医疗机构组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每类医疗中医人机构均有中医服务人员,覆盖了全省的医疗服务需求者。2008年,我省共有中 医执业(助理)医师共9362人,全省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有1.71人。96家中医类医院处于服务网的顶端,承担着中医治疗的主要任务。村卫生 室是中医服务的网底,承担全省农村的防病治病任务。网体中占主体的是96家中医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
二、中医人才服务能力较高
各类医疗机构不但均有中医服务提供,而且中医人才服务能力较高。例如,蕲春县某综合医院,中医人员仅有11人,2009年医疗收入67024 千元,其中:中医治疗收入1239千元,中药饮片收入467千元,中成药收入3370千元。总诊疗人次数251763,其中: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 6589,内:中医专家门诊人次数6003,中医科门急诊人次数排位8,入院人数17880,出院人数17457,其中:中医科出院人数575,中医科出 院人数排位7,总处方数(仅统计2009年12月的处方量,下同)6345,其中:中药饮片处方数910,中成药处方(包括含中成药的处方)数5435。
三、开始重视中医人才后期教育培训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即使是综合医院都开始关注中医药继续教育。例如,蕲春县某综合医院2007年就开始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学分制。 2009年,获得规定学分的有10人,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20万元,参加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总人数3,参加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总人次 21。2000年开始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2009 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总额3万元,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6,并且全部考核合格人数。
四、有些医疗服务机构尤其是中医类医院开始关注科研投入
例如,17家中医医院有8家购有常规性科研设备,科研设备总值约453.3万元;06-09年中医药类别卫生技术人员34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