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houhong
2014-03-20
对发展中医药的看法如下文
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医药为健康保障。据科技部信息中心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4亿7000万人民的医疗保健用药主要是中医药。据统计,当时全国有中医药人员29万,而西医药人员不足9万。而2004年统计,全国有西医药人员350多万,而中医药人员依然是29万。五十多年中医药人员没有增加,而且现在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远比不上以往。以往我国能派出一些名老中医为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元首医治疾病,不少人还获得了元首勋章和荣誉国民等称誉,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现在我国恐怕很难再派出具有这样功底的老中医了。
我的家乡在湖南澧县盐井乡,1958年公社卫生院有医务人员五六十人,其中西医药人员不足十人,其余全部是中医药人员。公社以下各个大队都设有卫生所,人员5~7人,全部是中医药人员。有中药房和专门从事中药饮片加工和配药的老药工。群众看病一般先看中医,三剂药就一元多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今公社已改为乡,乡卫生院不足十人,其中中医生就1人,其余全部是西医药人员。中西药房共处一室,中医主要开中成药,中药柜成了一个摆设。那些祖上连续三四代都是老中医的后代,几乎没有人接中医中药师的班,从医者基本上也都在西医药行业,因为其待遇远远高出中医药人员。乡以下无医疗机构,群众有病很难在乡卫生院治好,一般都到县人民医院去治疗,其经济和心理负担都很大。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讲还是好的,在一些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有的连乡卫生院都没有,有的乡卫生院也就是1~4人,而且完全没有中医,都是一些学西医的中专生在“当家”。
中医药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使用的基础,以往一般得病首先是看中医吃中药,在服用中药不好时才改看西医,而今由于在城乡都是西医药主政,人民群众有病只能是使用西药,由此产生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屡屡发生,甚至造成聋哑等终身残疾,这些现象全国很普遍。比如青霉素,建国初期一次用量是5~20万单位,而今要80~120万单位,如此大剂量的使用,肯定会对身体和下一代产生不良后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西药迅速发展,而传统的中医中药却逐渐萎缩了。现在数百里内也找不出一个名老中医。此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就会消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常比喻“中医是枪,中药是子弹。”只有枪和子弹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医中药才能发挥作用。中医人员的减少以及县以下医疗单位中医机构和人员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农村以传统中医药治病的基础大为削弱。医学 教 育网搜集整理中药的质量低下,农民不愿种药、不适时采摘药材以及中药供应品种的减少和紧缺,造成中医利用中药治病的效果大大降低。
我从1958年开始从事中医中药工作,至今已是48年,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实际感受,我认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和西医西药比,中医中药仍然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中医治病是以人为本,讲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中药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热温平,中医是以中药的偏性来调整人身体得病的偏性,使人体从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比西医依靠仪器检查、直观的用药、治标不治本要高明得多。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少流派,并且各有独特之处,名医辈出,对利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要坚持以继承为主,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发展。
二、使用中医药治病要比采用西医西药治病便宜,减轻国家和病人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推广和落实全民健康保健制度全国各地都产有不少中草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比如感冒初起,用生姜、葱白、红糖煎水服后盖上被子蒙头睡,出一身汗就可以治好。中医治感冒就分风寒和风热两大类,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下处方,不同于西医讲病毒变化而选用不同的抗病菌、抗病毒的药品,中医一般三剂中药就可以把感冒治好,在农村也就几元钱,而西医又打针、又输液、又吃药,输液中加入头孢类等抗生素和维生素C或B1等,一瓶就是40~50元,按一天3瓶、3天一疗程算,要花400~450元,而且输液又麻烦、费时费工,还有交叉感染等问题,不小心还可能染上其他疾病,小病变成大病,甚至是致命的病。因此,从整体上来讲,使用中药比西药要安全。
三、中医中药能治疗一些采用西医西药无法治疗的疑难病症利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发展前景。另外,现在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加,老年人保健就成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利用中医中药治疗和预防老年病也具有广阔的前景。老年人离退休后在家,有时间看中医,有时间煎药,重视中医中药治疗和预防老年病,可以延长人们的寿命。
以上即是对发展中医药的看法
相关推荐:
标签:中医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