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1+1\"有效课堂观摩心得体会

2011-06-14

本次课堂观摩研讨会的开课形式是 “同课异构”。这样的课堂,执教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很透彻,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很高的指导作用。两天来,我们共听取了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或在华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他们执教的课题分别是《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和《3的倍数的特征》。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与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后执教教师与其所在地市的教研员介绍教学设计理念、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设计创新特色,并与代表进行互动研讨。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1+1+1”互动评课表,这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此次观摩研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冲击着我的思想和心灵,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

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例如:滨州无棣县的王晓芳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上课一开始就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魔术进入新课,接着动画呈现出孙悟空和他的金箍棒,说:“老师也能变出”金箍棒“,你们信吗?”,接着出现不同长度的“金箍棒”,让学生估测“金箍棒”的长度,当出现几毫米的“金箍棒”时,学生找不到单位来表述,从而根据实际需要产生毫米这个单位。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求知欲,而且还进而促进了其思维。我感觉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应该是有效的情境,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所有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米文梁老师,就是抓住了小学生喜欢猜谜语的年龄特点,创设 “猜人物”的情境:猜学生喜欢的姚明、小沈阳等人物,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寻求新颖性、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老师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能使课堂精彩纷呈,更让学生感到是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探究知识的。在本次研讨会上每位执教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效果十分显着。例如:济南的米文梁老师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小组合作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问:“你们支持哪种猜想?或想推翻哪种猜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反例”的学习方法。还有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当王老师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这一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以后,学生的思维就紧跟着“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展开。王老师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加以了解和引导。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数学教材中呈现的“量”和“剪”的方法,更得到了“拼”和“折”的方法,尤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因为上学期认识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进而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王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的把大问题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的去探讨、去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想这是一般老师做不来的。很多老师都注重了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猜想—验证、转化思想、归纳推理等,从整堂课来看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十分有效,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想这是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学习的。

第三、对备课的思考: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来自临沂二小臧晓梅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她说我们倡导的是上课前老师要知道:“上完课后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会想到什么,学完以后学生知道是为什么”。强调要注重给学生留下“为什么”,也就是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课标要求,尊重教材,不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名师、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构思清晰、有序的教学过程,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课堂更有效。我们还要不断补充知识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用集体的智慧有效备课,有效教学。

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当王老师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这一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以后,学生的思维就紧跟着“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展开。王老师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加以了解和引导。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数学教材中呈现的“量”和“剪”的方法,更得到了“拼”和“折”的方法,尤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因为上学期认识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进而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这堂课中我们能看出每个知识点都是前后衔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创造性的研究必须有老师对教材的深挖掘。

总之在本次学习中每一位老师的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创新的教学方法,对细节巧妙的处理,还有课堂的高效性都是需要我去慢慢品味和学习的。最后非常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更感谢执教的老师和领导,是你们让我的视野更宽广,思想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