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07
本文讲述了关于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之间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需要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革新、调整和补充。
一、分类指导农信社改革,并保持改革政策的连续性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性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近几年农信社改革步伐较快,各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但因缺乏协调和连续性,使基层组织无所适从而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建议:
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的农信社改革要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农村山区的农信社改革,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农民意愿办事。要根据市场确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着力解决部分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等问题。
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严禁上级联社以指定联社负责人等形式挤占下级信用社的经营成本。省联社不能办成行政性管理机构,要在尊重法人经营权的前提下,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机制,开发适应农村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系列金融产品;要重点发展金融咨询、代理、保管、担保和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快银行卡联网,实现联合经营。
合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再贷款,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对涉农已贴现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通过票据市场扩大“三农”资金来源和总量。
人民银行应加强农信社的支付结算管理,协调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省(市)内农信社通汇系统,解决农村资金汇划难、汇兑难问题,同时对农信社资金清算中心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加强风险控制,规范其清算行为。
二、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
政策性金融是符合WTO协议要求的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列出一部分预算,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弥补呆坏账损失。要多渠道拓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比如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邮政储蓄存款、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等),提高其放贷投放能力。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及委托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等,逐步将农发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按照国有银行改革的要求,深化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要加强信息披露并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划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对农行剥离的扶贫贷款业务,国家应采用招标方式由多家金融机构平等竞争贴息优惠;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内部机制,建立科学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要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重点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鼓励农业银行在农村开办银行卡、代理、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逐步调整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
邮政储蓄银行已获批筹建。在组建初期,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以吸收存款为主,资金应主要由总行集中批发运用,主要用在具有很好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政府债券或其等价物上。随着邮储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开办对个人的存贷款、保险和各种中间业务(包括代理保险、代发养老金、代发工资、代理国债、代收代付各种资费等)。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渠道解决邮政储蓄资金部分返回农村使用问题:
一是通过邮储银行总行将邮储资金用于国家级大型涉农项目。总行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对“三农”的投入,通过资金拆借、购买重点建设债券等融资方式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农业开发项目。
二是在县一级邮储银行可以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这些业务法律法规比较健全,风险程度较低,其他商业银行也有成熟的业务操作程序和管理经验可供邮储银行借鉴。
三是开办担保公司担保类贷款。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有能力组建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的地区,或是商业性担保能力较强的地区,邮储银行可以开办担保公司担保类贷款,增加贷款种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
四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办协议存款业务。邮政储蓄资金还可以参股农村信用社,为支持“三农”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方式。
五、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农信社是“一农独大”。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很难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一)按照真正的合作制原则发展农村社区基金
允许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和山区,发展和推广社区基金或类似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重塑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互助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资金需求。社区基金的原始本金可由国家扶贫资金、地方政府和捐助性资金共同出资,由各地政府组织实施。社区基金实行有偿使用,免交一切税收。每个基金以行政村为单位,一般控制在3万元左右。我国共有67.8万个行政村,贫困落后、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村按1/4估算,大约有14.4万个,总共只需出资43亿元,就能在全部贫困村建立社区基金。
(二)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机构
我国的小额信贷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并发放的,应引导各类投资者投资设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的市场准入应实行核准制,由银监会实施监管。该类机构可开展批发贷款业务,但不得吸收任何形式的存款,不得搞变相集资。资金运用应主要限定在对农民、个体经营者和乡镇小企业发放贷款,但应给予更充分的利率浮动权,同时享受涉农贷款的税收优惠。
六、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收益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自然风险大;加入WTO后,我国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风险增大。这使得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一)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立法工作严重滞后;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小;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等。这些问题不是农业保险自身可以克服的,需要国家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立法。从国内多种农业保险试点看,由于各地情况差异很大,目前国家立法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先由各地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
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我国财力有限,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
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印花税按0.1%先征,按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企业所得税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
四是建立再保险机制。目前,中再集团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非常谨慎,农险公司购买商业再保险的成本非常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一是国家通过政策支持中再集团承担起国家农业再保险职能,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二是各保险主体也要积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内分散。
五是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农业生产中洪水、干旱等巨灾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需要国家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建议:设立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主要由中央、地方提供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并设立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巨灾风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应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无大灾年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结余滚存;国家用来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而储备的风险基金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补贴巨灾风险基金;将农业保险各种税赋优惠的一部分充实到基金。
(二)发展农产品期货,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规避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12个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分布在三家期货交易所,但较活跃的只有7个品种。为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源配置等经济功能,建议各级领导与相关政策部门加深对期货市场的理解,认识到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组成部分,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规范发展原有农产品交易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上市研究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尽快取消部分行业资金的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促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积极推动成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流动性;建议国家在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扩大期货市场信息的传播,积极引导农民获取农产品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的信息,形成期现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在粮食主产区,推广股份制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期货订单的持续发展。
七、其他方面
要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保证资本充足、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允许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和国际慈善组织共同参股,新设社区银行、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村社区基金等多种农村金融机构,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组织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重要主体。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抵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那么关于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金融研究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