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证劵金融 > 金融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编辑:sx_chenl

2016-10-07

本文讲述了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本质就是货币资本即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资本的借贷是资金盈余者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给资金借入者的行为。资金的借贷已成为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货币资本借贷过程中,资金盈余者获得的收益就是货币资本的利息。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也就是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可见,利率表现为资金的价格,这是它的本质。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是指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与利率市场化相对的利率管制,是指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我国,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讨论由来已久,一度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面利率市场化至今尚未付诸实施。然而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乃必由之路。

对于我国要不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识,相关讨论多集中在改革的时机选择和方式上。利率市场化是采用“渐进”方式好还是应该短时间内全面实现?目前是否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期?面对利率市场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趋利避害?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做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交易资金利率的过程。换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是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来自主决定,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资金利率体系。

一般地说,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本质是一种价格,是资金的价格。定价权是市场交易双方的基本权利。金融交易主体当然应该有权就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等条款通过平等协商确定。

(2)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该由市场自发选择。资金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还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金融交易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期限、风险及其相应的利率水平达成协议。

(3) 资金市场上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理论上讲,市场利率的档次可以有无限多种,但是市场利率水平还是只能依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各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作参照来确定。因而利率市场化存在一个如何确定基准利率的问题。

(4)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完全不要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宏观调控。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对利率的调控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以免干扰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商业银行是借贷活动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商业银行的利率决定权,好比企业的产品定价权。一个没有定价权的企业,其经营成效是自身所无法控制的,更谈不上改善经营和利率风险管理了。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商业银行享有利率自主权。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它的形成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利率也是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利率对国民经济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来的利率体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让利率杠杆更好地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对原有的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般来说,实行利率管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低利率管制能降低投资者融资成本,使原本无利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低效项目变为高效项目,从而吸引新的投资,扩大投资需求。实践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第二,实行利率管制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定。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竞争需要,可能人为抬高利率吸储,这会刺激对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大量放款,危及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率管制也是一种对商业银行整体利益的保护,是在商业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条件下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的消极作用逐渐显现。首先,它使资金市场失去了“无形的手”的自发调节,容易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因为政府在制定利率时,不是依据资金运作的市场法则,更多的考虑是如何通过利率改变存款人、贷款者和金融机构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样,利率的调整就变成了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占优势地位的一方就会推行有利于自己的利率政策。其次,长期的低利率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的资金需求,造成资金供求失衡。但利率被管制,市场无法自行调节,而国家采取的信用配给乃是一种行政措施,往往只是根据管理部门的主观意愿,最终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还可能产生权力“寻租”,孳生****。再有,由于正常的融资渠道被管制,使大量资金游离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造成了所谓的“脱媒”危机,致使非法集资泛滥,民间利率奇高。

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这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就我国实际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动因:

(1) 最主要的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核心在价格,通过价格机制优化配置资源,要求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化,而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一直实行计划管理,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降低了利率承担的宏观调控功能,不能适应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现行的利率体制,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

(2) 利率市场化是开放经济的需要。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会对国际经济产生影响。当前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市场,放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管制,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此外,汇率和资本市场开放等问题也都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也要求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3) 中央银行调整利率不具有连续性,通常隔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调整一次,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程序复杂、决策滞后、信息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是现行利率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利率管理规定繁杂,要做到有效监管,难度很大,监管成本高。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利率无法体现不同的风险特征,使利率机制在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扭曲。利率管制还导致体制外融资活动严重,民间融资成本很高。

(4) 利率市场化是实现经相关济体制改革的必要前提。市场交易主体若没有价格决定权,发生的交易就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平交易,从事金融活动的经济主体没有利率制定权,也不可能真正走向市场。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企改革。因为利率上扬将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迫使国有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国有银行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强利率风险观念,努力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其商业化转轨。利率市场化还将推动我国货币市场发育和资本市场发展,使金融创新更加活跃,市场机制更加完善,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入世”的挑战。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可以使央行有效的使用利率杠杆以增强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利率市场化是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与难点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敏感性,使利率市场化将影响到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实施利率市场化必须客观、全面地评估本国的经济状况。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经济状况好的国家,利率放开后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小,成功概率高。发展中国家则多有反复。我们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全面规划,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3.1 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

(1) 利率市场化要有一个统一、公开、公平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这样的市场中形成的均衡价格才具有公平性和代表性。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可以作为资金供求变化的信号,以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

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一个突出特点,都是最先通过培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尤其是前者)而成功实现银行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实现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市场建设制约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先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

利率市场化还要求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规模不够大,参与的主体不够多,就说不上“市场化”;没有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主体就不能借助于金融工具有效地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也无法强化利率调节投资的功能。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产品单一,金融市场规模还不够大,就不利于顺利推进利率体制改革。

(2)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有所用。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通常需要对一些特殊行业和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利率市场化要求这些政策倾斜措施应依靠财政政策来实现,或者政策性银行的优惠贷款予以支持,而不能运用货币政策来完成财政政策的目标。否则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运用效率,导致资金市场价格扭曲。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承担着财政政策的职能,必须逐渐淡化这种财政职能。

(3) 利率市场化以商业银行真正市场化经营为前提。利率市场化,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同时也必须对这种自主权承担责任。这要求银行能够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来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不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而过度参与高风险项目,也不会因逃避风险而一味缩小贷款规模。要使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不受来自外界的干扰,不会因竞争而过度抬高或降低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必须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商业银行应该是追求利润的企业,不应承担支持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更不能作为“第二财政”。

(4) 利率市场化要求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率市场化将使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企业的经营机制又是制约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具有责、权、利相制约的经营机制,那么它对利率的变动就具有相当的灵敏度,就能根据利率变化采取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投资策略。反之,企业就无法主动防范和化解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

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整的对象,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因此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尽快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增强对利率的灵敏度。

3.2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改革孕育着希望,也蕴藏着风险。我们应该对此有所防范。

3.2.1 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