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10-08
本文讲述了关于如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改革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宏观经济环境及其调控格局的变化,随着我国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日期日益临近,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加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更快更强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改革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破”与“立”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基本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均是国家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尽管目前国家已派出监事会进驻国有商业银行,但仍然难以发挥理想的监督效果。二是治理结构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大特征,其机构设置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其内部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这种落后的治理结构,使其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结构的效率。导致其服务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产品创新动力减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效率低下。
(二)资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风险。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1998年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着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拉开了内部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序幕。上述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与国际准则要求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还依然偏低,远未达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风险依然存在。
(三)不良资产包袱重,业务经营乏力。据专家测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应保持在5%以下。这一比例的高低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5%,1995年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为29.2%。2001年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由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贷款的化解上,而业务经营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较低。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共计230亿元,以资产总额计算,资产利润率只有0.21%,与国际水平相差5-6倍多。这些利润都是为提足呆账准备之前的利润,如果按国际接轨的方法,即把呆账准备提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将是负值。
(四)服务功能趋同,缺乏金融创新优势。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扩宽自己的业务服务范围,改善服务功能,无疑相比于过去的专业银行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与跨国银行集团,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服务空间狭窄,占业务收入较小。据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与国外银行40%~50%比例相差甚远。国际银行也不全单纯是经营传统理念上的银行业务,而实质上是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几乎是合三为一,其业务服务功能齐全。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然是望尘莫及,且受到自身的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五)机构庞大,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演变而来,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工行、中行、建行机构延伸至县城,少数延伸至乡镇,农行几乎将机构都设立到了乡镇。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缩减机构、裁撤冗员的积极步骤,但仍未改变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的境况。这暴露在因宏观经济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贫困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对金融资源的调整分配。
(六)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资源配置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场经济各国共同重视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重复化、短期化和单一化等特点。各国有银行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还未真正发挥占领市场的作用。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许多宝贵的客户信息资源流失到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显得落后,如重复购建计算机硬件,在机型、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四统一”。
(七)负债过于依赖公众存款,经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于公众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储蓄存款呈迅猛增长势头,据统计,2003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8%。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对股票证券市场投资信心不足,选择商业银行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把吸收公众存款作为融资的主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主要是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但短期内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较小。
(八)内控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内审情况分析,其内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风险的发生。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水平落后,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模拟阶段,如电子报表系统。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静态数据(财务数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风险的组合多样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在技术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已能充分适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且正在开发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九)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地吸收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专家级经营管理队伍,一般员工文化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日显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的,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从人事任免到业绩考核,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造成了近几年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破”与“立”,既要加快步伐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对两家国有银行的注资为起点,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启动,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并将使国有银行改革成为200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通过五大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机构服务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重点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权、责、利关系的机制。同时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机构服务体系。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切按公司法则行事,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国家所有者负责,维护国家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者,应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经营根本目标,必须在权、责、利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应尊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应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事,确保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结构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国有商业银行应仿效国外商业银行融资的做法,重视发挥股权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重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趋势。上市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创造条件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一步到位,实行整体上市。
(三)要尽快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问题,建立和健全银行经营运作安全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这一顽症。一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实行全面监测和考核,督促其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运用好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改善审慎经营,增强自我消化风险的能力。应注重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准确分类,实施分类分户管理,并据此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损失准备金,做实利润账,讲求资本充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四是要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五是要加大资产保全力度,依法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但与要求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要更进一步发挥信贷资产保全部门的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回收与处置力度。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混业经营策略,及时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金融的防火墙逐渐被推倒,混业经营已是大的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适应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的课题。受我国金融企业法律和其它客观环境的制约,虽然还不能马上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但从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来看,应是我国金融业内人士的着眼点,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先。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熟悉证券、保险业的运作机制,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五)要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事制度与激励机制改革步伐,制定和实施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和办法。国有商业银行应彻底打破干部、员工吃“大锅饭”现象,实行优胜劣汰的干部任免制度、员工劳动合同制度,努力营造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特点的用人环境;应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讲求效率、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合理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应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诚实协作的团队精神,从感情和环境上留住人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如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模式,积极为功能性统一监管结构创造条件。此外,国家还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框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要积极与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银行管理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