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思想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

2013-09-13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思想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欢迎阅览!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对该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上。笔者试从“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视角和维度来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是我们深层次理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路径。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维度

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是国内理论界刚刚兴起的一股研究热潮,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它并非是一般意义的现代性哲学,而主要是一种理论性的社会理论。关于现代性理论的阐发是同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性”本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在阐发的过程中遵循着两条基本的理论路径:一是它本身所具有内在的理性思维传统(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传统)。二是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批判分析而使其“现代性”的思想得以展现。

“现代性”思想本身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思想领域。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现代生产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的对现代生产和资本逻辑的批判并不排斥我们从其他的理论的维度展开其现代性思想的阐述。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它只强调了一个思想维度即理性、乐观、肯定性的维度,而缺乏应有的否定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笔者不同意这一看法,恰恰相反,因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身就内在包含着否定、批判、反思性的维度,正是通过反思与批判,反思和理性、乐观、建构相结合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内在包含现代性的一切特征,同时又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即我们所说的否定、批判性的维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内在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结晶体。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而展开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建构一种理想的现代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最高理论旨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空想,而是非常重视感性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立足于科学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在赞美现代性的巨大成就方面超过了未来主义,同时以它对这一时代的无情谴责超过了反资本主义的浪漫派。它既是启蒙主义的后裔又是对它的内在超越(批判者),不能用当前西方文化争论中时髦的赞成或反对现代主义的现成用语对它作出轻易的界定。现代主义本身在这个问题上就是非常混乱的,它依赖着现代性,所以决不会真的反叛现代性。后现代主义要么使过去商品化,要么抹掉过去。唯独马克思鲜明地坚持了辩证法思想,就是说,现代历史是文明和野蛮不可分割的历史,既与浪漫主义怀旧思想相对立,也与现代化的自鸣得意相抵触”。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与马克思哲学本性相适应的本源性理论视域,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点,是马克思哲学参与当代重大思想论争的切入口。因此,挖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梳理、反思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不可分割的。“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确揭示了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生产的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论述现代性的思想的:“大工业发达国家也影响着或多或少非工业的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 “……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已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大工业普遍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准备,使各国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作为现代性现象出现的“现代化”理论的阐发。这方面的思想还渗透到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之中,这里就不逐一指出了。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维度

关于从文化的角度来梳理和阐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学界已有所涉及,但研究的远远不够,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从文化哲学的视野来审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这本身就是从深层次上梳理、挖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理论尝试。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社会哲学理论,人类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人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文化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文化符号的方式表征着人类自身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整体特征。“文化规定了人的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人必须创造能够表现人存在的意义或价值的符号系统。这样符号系统就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表现,就是人的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并结合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关系和发展轨迹的哲学分支学科,具体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文化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当代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科学史、政治思想和精神思想等各个学科中,也表现在对宗教、艺术、语言等各种文化形式的研究之中,使这些文化形式建立在一个新的思维基础之上。从狭义上说,文化哲学是一种与理性主义哲学相对的思维传统。”

从早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何萍教授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民族学笔记》(人类学笔记)三部著作来阐释马克思哲学中体现的文化哲学理论,对我们从文化学的视角梳理和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从整体上看,这三部著作都是着眼于人的自我意识、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较为系统地论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理论维度的经典性著作。著作中关于把人看成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有关异化劳动理论,与文化哲学把文化看成是人自身和社会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并在理论逻辑上具有思维的同质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性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另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产生、语言本质等方面的论述也体现了文化哲学的研究路数,即从文化形式的角度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是震动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致思取向,马克思在晚年著作《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紧密结合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势。马克思赋予人的活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以文化学的内涵,即以上种种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梳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否定和脱离唯物史观的视野,而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阐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凸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文化学视野,这无疑是在更深层次上,更为细微地梳理、阐述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体现。

三、小结

“现代性问题”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现代性”维度也理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维度。

当下现实的理论需求及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应有的理论维度决定着“现代性”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维度,以“现代性”作为建构当前中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资源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文化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文化的关注,本质上是哲学对人自身创造性生存实践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样态及其发展历程的关注。在这种意义上,冷静反思十多年来文化研究的得失,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化人类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对人的哲学理解和哲学把握,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化学”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路径,具体是指从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他们对社会发展过程所起的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通过文化去研究社会发展,可以避免传统的发展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从文化的角度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还可以促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因为文化总是人的文化,而人总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人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决定”。通过文化的视角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还可以批判地反思中国的社会启蒙和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的现代的启蒙和传统文化的更新和现代化,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价值理念和文化支撑。“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文化的概念,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中,尤其是在马克思晚年的专门研究一般文化问题的著作———‘人类学’笔记中,文化结构的独特专门地位不仅没有被消解,而且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形式是在作为社会文化结构意义上被使用的,这样文化就成为打开人秘密之门的一把钥匙。它包括每个社会排定社会持续并使之可理解的独特方式”。

在马克思独立完成和他与恩格斯合著的著作中也有“文化人类学”这方面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晚年的《历史学笔记》及其对摩尔根人类学研究的批判考察中,从文化的维度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和运行机制的阐述,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恩格斯在晚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也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家庭婚姻对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影响)来阐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机制及其国家的起源。从“文化”和“人学”(文化人类学)思维路径着手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本身应有的理论维度,是我们当前研究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路径。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思想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思想哲学论文:浅析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