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7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除了具有双重政治作用外,对于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也起了极大的作用。佛教之在亚洲各国,基督教之在西方各国,伊斯兰教之在中西亚、小亚细亚、马本里布,都曾长期地担负过传播文化、沟通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
例如: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对我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我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对日本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医药等许多方面又作了很大的贡献。又如,唐宋以后,阿拉伯人不仅传来了伊斯兰教,而且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元代又传入了阿拉伯的历算之学和天文仪器;同时我国的造纸术、炼丹术、指南针、火药、脉术、印刷术又由阿拉伯人带回去,后来才介绍到西方。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之间早有着密切的友好关系,当年使节的往来,贸易的频繁,文化的交流,伊斯兰教都起了促进和桥梁的作用。17世纪耶稣教士来到北京,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开始输入中国,它打破了中国与欧美文化间的障隔,除了宗教文化与科技文化的交流以外,基督教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人文学术成果如哲学、史学、文学等;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学说介绍到欧洲,给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影响。
三、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只有五个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本文讨论的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消灭了剥削阶级,大部分群众摆脱了宗教偏见,但是社会生产力还未充分发展,人们对自然力量还不能够完全控制,还不能完全保证一切人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完全解决,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预测不到的灾害,还会出现家庭和个人生活上的不幸,还存在着危害社会的敌人和国外敌视我国的人,他们还会利用宗教来欺骗人民;由于科学知识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地普及,不可能消除千百年来宗教在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因此,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建国以来,我们党根据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宗教政策。这些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受到政府的保护,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破坏活动的敌人发动群众坚决予以打击。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触角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断萎缩,影响越来越小,但在个人生活空间中宗教的作用却逐渐增大,不仅涉及个人信仰,而且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宗教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我国五大主要宗教中的教规教义、宗教道德、戒律等,都存在着大量的劝人为善、远离邪恶、清心寡欲、互助互济、乐善好施、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研究表明,宗教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长期以来已成为人们的心理依靠和精神支撑。另一方面各宗教场所负责人一般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信徒中有较高的威望,他们的榜样作用对信徒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例如佛教教义提出“四谛”之说,并规定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和善行标准,用来净化人类相依共存的生活环境。道教讲“慈爱和同、济世度人”,基督教讲“荣神益人、善言善行”等等。绝大多数信徒都把慈爱行善作为行为准则,注重个人修行,崇尚乐善好施,讲究家庭亲情,重视邻里和睦,积极扶弱帮困。宗教的这种道德教化功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宗教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拉大,因贪欲、嫉妒、烦恼、失望、愤恨、困难、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绪比较突出,人们的思想活跃,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心理易失衡,与此相适应,宗教能在信徒中通过宣传教义、举行仪式等活动,加强信徒对现行秩序的认同,舒缓人的精神危机,减轻人们的心理震动。所以,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支持,宗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三,宗教具有独特的文化展示作用。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建筑、雕塑、音乐、绘画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许多古老的文化和艺术又通过宗教这个载体传承至今。如佛教寺院、基督教堂、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都是人类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宗教活动场所风景秀丽,文化独特,使其所在的名山古刹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和综合性文化载体。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大藏经》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这些经书中包含着的思想精华,对宗教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优秀成果的弘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财富。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