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12
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董仲舒论及善恶人性,但他并没有给人性的善恶下结论,而是说“性有善质而不可谓善”。董仲舒特别强调善乃后天的教化,建议在国内设立教育机构,从而提出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在他看来,性和善有严格的区分。性是一种天生的资质,善则是人的后天遵循三纲五常,行仁义等,是通过教化而来的。因此,性乃先天的天性,善乃后天的人事。性中含有善质,但这只是一种未发的善,而不是一种已发的善。他把性比做禾,善比做米,来说明二者的区别。“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深察名号》)。但是,这种未发之善是对中民而言的,即他提出的性三品说:圣人之性,斗臂之性,中民之性。又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臂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即圣人天生道德高尚,悟性很高,完全可以教导他人;而斗臂之人教导无益,不能被教导;唯有中民才可以教导,具有善的本性,可是他们往往不自觉,需要被教导向善。中民之性象迷途的羔羊,需要圣人引导教育。斗瞥之性即那些贼寇盗匪才是不可以教化的,这些人在数量上只是少数。他还认为,人性中有善有恶,如同天有阴阳,从恶到善唯一途径就是为政者和圣人的教诲。他看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并且坚信人通过教育可以达到品德高尚。现行的道德教育的解释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上的先知先觉者,根据某些道德准则和规定,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组织的影响。董仲舒伦理思想问题道德教育在道德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能培育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们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行,协调社会关系,可以转变社会风气并行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某种道德在何种程度与范围被人们接受,道德教育实施的好坏是关键。缺少道德教育,道德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是不可能的。道德教育可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这是我们现在的道德实践非常认同的。董仲舒的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道德水平的观点,今天依旧可以被人接受。
标签:中国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