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谈几点个人肤浅的体会。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做”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甜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怀,处处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还应有三个特许:(一)当学生集中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自由的坐姿,不必要使学生正襟危坐,造成生理疲劳。(二)当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时,可以不举手就直接发言,这样能随时捕捉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三)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样会激起学生说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
二、设计巧妙的教法,使学生能“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创设富有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孕育而生。如我在讲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棉田占耕地面积的,耕地面积有多少公顷?读题和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线段图所表示的题意,而这样设问:“看着线段图,谁能把这个图所表示的题意说出来,仔细观察,试试看你能说几种?”学生立即陷入思考之中,不一会儿小手唰唰地举了起来,除了书本上叙述的“已知耕地的是45公顷,求耕地面积是多少”外,学生又说出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45公顷,求5份是多少公顷”,“单位‘1’里有(1÷)个,耕地面积也就有(1÷)个45公顷”……这样设计,学生不仅凭图能“做”,则激活了思维,也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结果这个例题没有拘泥于课本中的一种解法,而想出了多种答案:①x×=45;②45÷;③45÷x=;④45÷3×5。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问”的机会,使学生想“做”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善不善于提出问题,这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尺度。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生“怎样问”上下功夫,努力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想“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心理准备。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通过3:4=6:8=9:12一组等式的引导,学生总结出了“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总结地不完整,而是让学生与课本对照,看后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零除外’”,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加上相同的数,比值大小是否也不变?此时我又诱导学生自己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试试看,谁能回答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于是学生们又开始了讨论验证,最后他们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种勇于思考,能提出自己有独特见解的问题,其中就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精神。范文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本站,严禁复制发表,否则追究责任。
四、提供猜想条件,使学生敢“做”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大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发现。”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分数:并让学生把它们化成小数。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自觉地把上面分数分为两类并个个大胆猜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子有关;不,是与分母有关!尽管学生的猜想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首要的是敢猜,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五、激发争辩训练,让学生争“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当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不断使用”他的说法对吗?“”谁还有更巧妙的方法“等语言去激发他们争着去”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互不相让,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李明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不是一个长方体吗?”王达不甘示弱,为了驳倒对方,他拿出一大一小两个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是一个长方体吗?”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因势利导,接着让学生论证要使两个正方体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必须强调什么?学生争着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面对这样的争辩,学生的大脑必是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争论激烈时,思维达到白热化状态,智力则能达到平时难以进入的超常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六、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做”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形式上要新颖多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乐做、会做。如“找朋友”、“走迷宫”、“龟兔赛跑”、“数学医生”、“开火车”、“夺红旗”等。第二,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些多余条件或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学得有个性、有创新。例如,在讲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铺垫练习,用“男生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是,”这几个条件,能说几句“()是()的”的话,并判断每句话应把谁看做单位“1”,这个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新课授完以后,我又出了一个有多余条件的题目:小明看一本书,5天读了40页,正好是这本书的,求这本书多少页?对这样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不仅需要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选择必要的条件进行解答,而且还要判断解题的可能性,更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应用题的选材上,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体,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我采用对话的形式让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我告诉学生他的年龄是老师的,请学生利用这两个条件编一道今天学习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更坚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下一篇:浅谈数学生活化创新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