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发现第一行是横着的,另外两行是斜着的。
生: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11,从右上角到左下角,每个数依次增加9。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都相同。
师:你能把这个表格的数填完整吗?试试看。
师:现在从表格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横着看,个位上的数每次增加1。
生:我发现第一行有9个一位数,另外几行都是两位数。
生:我发现最后一列的数都是整十数。
生:我发现每个数与它左右两个数相差1,与上下两个数相差10。
生: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都是从1到9轮着的。
生:我发现有一半是双数,还有一半是单数。
生:我发现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生:我发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是99。
生:我发现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只相差1。
这个片段中我把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百数表中只有一横两斜寥寥几行数,其余的格子全是空着的,这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以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尽可以作不同方向的比较和分析。随着表内数据的逐步完善,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们不仅发现了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而且能讲出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1。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发现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老师的意料之外。一张表格在孩子们的眼里,成了一只奇妙的万花筒,总有新的发现在引领着他们。孩子们为自己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而充满成就感。
四、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联系的诸多事物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对眼前事物的联想与思考。联想得越广泛,思考得越细致、越透彻,问题意识就越强烈,发现问题就越深刻,生成的问题才会精彩。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数。为什么喜欢?
学生纷纷表示:我喜欢56,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喜欢100,因为我想考满分;我喜欢12,我知道有12个生肖;我喜欢88,这个数字吉利;我喜欢66,因为六六大顺;我喜欢50,我有50张邮票;我喜欢35,因为妈妈今年35岁;我喜欢300,我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900,我有900元的压岁钱……
教师板书:56,100,12,88,66,7,2,35,6,50,300,900,……
师: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300和900都超过100。(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 的认知结构。
五、有效生成讲究求异质疑
宋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能有效激发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大象伯伯把动物们勤工俭学得来的钱分给大家。小猪、小兔、小猴每人都拿到一个信封,三只动物却有不同的反映:小猴拿着厚厚的信封可开心了,小猪看着薄薄的信封伤心地哭了。小朋友立刻产生 疑问:“这是为什么呀?大象伯伯应该是公平的。”这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能劝劝小猪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质疑生成了要学的新知识1元:10角,把1元=10角的道理由学生对小猪的劝说教会了其他学生。
再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导人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