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01-30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自从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口诛笔伐的时候开始,人们就对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寄予厚望。这个重托终于在高中教学新大纲的授课计划中,落实到了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上。

举国上下,无不对“研究性学习”推崇备至,尽管没有高考指挥棒对这个课程的考试要求,也丝毫没有减少广大热心改革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著书立说为它鸣锣开道者有之,出版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者有之,开设网站召集学生志愿者进行研究辅导者有之……

纵览“研究性学习”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地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性学习”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我们禁不住要说:“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发现学习”对“获得学习”的叫板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性学习”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性学习”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

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质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研究性学习”对阵“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

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操作来替代。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尊重人”还是“糊弄人”

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研究性学习”开设了,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的。

“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五、“学习能力”卡壳在“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有自我体验、自主思考和自我选择。但是,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庞杂的基础知识,不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全面的实践和体验,所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就无法由“研究性学习”来承担,它最多是一个配角。

冷眼旁观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我们不难看到诸多“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举时刻发生在周围——似乎开设好“研究性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学率之后就认为教育事业“百废俱兴”一样。

“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益处,总体上还是应该界定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地位;并不一定是完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就真的全方位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它虽然可能是高能量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多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低效率的,而且适用范围看来肯定是有限。班级授课制度下的学科教学,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率上的普遍适用性很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当前大力兴办重点高中、扩大优质学校规模的举措就变得十分可笑了。

当然,“研究性学习”不是“减负令”,它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只不过“一不小心”成了政策规定的一门课程而已。所以咀嚼这枚西方教育界“剩下”的果实,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哄而上,再“树倒猢狲散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