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常常有这样的感受,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我们会思考很多:教学情境如何别出心裁,教学手段如何丰富先进,教学环节如何紧凑,教学语言如何精雕细琢。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很完整,很丰满,但许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效果好。细细想来,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堂都是因为有了这些而千头万绪,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特有的“数学味”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追求的境界。
1简朴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案例:“有趣的图形”教学片断。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阴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反思: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哨、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毫无裨益的。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
2简洁的环节安排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的好的设计都能用上,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赶往另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这除了能表现教师的“做秀”水平之外,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
在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删繁就简。
2.1复习引新,从找数量关系入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2将复习题稍作改动成为例1,接着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检验,写答案,自主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环环相扣。
2.3放手让学生探索例2,相信学生,让学生想、说、做、议。在这个环节中,教者要尽量少干预,以调控者身份出现,完全让学生自主尝试,自由讨论。
2.4抓住解题关键,让学生练找等量关系式,以突破重点、难点。最后,安排了一道“请你做小设计师”的开放题,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论文 www.fwsir.com)教案设计基本没有多余环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尝试、大胆地交流,在本堂课中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简明的教师语言
数学本身缺少生动的因素:没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没有优美动人的诗句,教师语言的作用就日益突显,它犹如一根魔枝,调控着数学课堂,因此如何提炼数学教师的语言,使其简约而又充满魅力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3.1此处无声胜有声
教师的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受到一种情的熏陶,爱的鼓舞,无声语言有时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声胜有声”,课堂上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更要来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真情告白暖人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心地面对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错误,要宽容地引导,让他们愉悦地起立,体面的坐下,面对精彩的发言;要由衷地赞美,送上掌声:“我终于找到了知己”、“你真有数学天赋”、“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让我们大开眼界”、“谢谢你”……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心头激荡,勉励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3.3该出口时就出口
课改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要改变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然而由于理解上的极端,不觉间教师“谈讲色变”,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从教师的“一言堂”走向学生“一言堂”的极端,放自任流,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过于”一词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讲授”并非完全否定,只不过要把握讲的时机,讲的数量,注意讲
相关推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