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民主有效的对话

2013-02-09

【编者按】:数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数学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数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民主有效的对话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与文本、学生、其他老师进行有效的对话,最后要达到无拘无束、自由开放为特色、以共通共享为归宿,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的外化、冲突与融合中,趋向多元互补,生成创新的新课程研究的高境界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已经不在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民主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一、对话前提,从被动接受走向理解、信任。

新课程下的对话有两个要素:其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其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新课程下的对话前提,必将从教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走向双方甚至多方的理解和信任。

1.转换角色,理解、支持师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前的教育教学,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曾在几何时,我们的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接受”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其实学生的问题才是真实的问题,老师的问题不过是预设的显现而已。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对于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开放的,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只要是不同层面的理解,都是可以接受的。

2.放弃“标准”,信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前的阅读教学,强调“标准”,强调统一,教师往往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因为考试的答案有标准的缘故,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些“准标准”,我们教师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在课堂上,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是我们要真正关注的内容。

在解读感悟的过程中,作为“教练”、“引导者”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善于创设情景擦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对学生至始至终保持理解、信任的心态。要善于通过对话,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对话意识,从传统规范走向真诚、自主。

有了可以对话的前提,我们对传统的对话要有所扬弃,对话要真诚,对话要有学生的自主性,其实我们的前一阶段,对话的意识很难确立,原因固然有时间紧、升学压力等,但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契机。

1.引发对话意识,在传统中显真诚。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认为的传统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他和学生的对话却是真诚的。学生也完全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在孔子面前,孔子也在学生面前敞开真实的自我,这些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体会出来,当然他们的这种对话的出现,有着私塾教育的痕迹,但他们彼此间坦诚相对,互相将内心的感受、思想传递给对方这样一种对话方式,即使在当今是不多见的。新型的对话观要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之上的。我们倡导的对话,要从传统、规范中解放出来,要对以前的做法作些调整和思考,为学生的很诗意的对话的自主生成创造一个平台。

2. 引发对话意识,在规范中显自主。当然,我们的对话要在师生平等中建立,这里他包蕴了教师高超的对话艺术,涉及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显形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调动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积极因素,在规范的背景下把对话的氛围创设得更加真诚、自主。例如有一个教师上了一节观察春天的课,课前他先让孩子们去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而后在小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后,教师提出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呢?他边问边在黑板上写了“春天的手”四个字,孩子们都赶紧打开书去寻找答案。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完课文之后,有的孩子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汇报会变成了讨论会。孩子们各抒己见,班长沈小燕说:春天的手就是春风。识字大王汤小萍说:春天的手就是春天的阳光。小聪明周宇栋说:那不一定,春天的手还可能是春雨呢!教师站在一边,认真听着他们的每一句话,没有给他们所谓的答案,但是孩子们已经从中悟出了“春天的手”的含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灵性?泰戈尔老人用诗歌道出了真谛:“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

三、对话形式,从整齐划一走向多元、综合。

原来的对话形式,我们一般看到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答案都是统一的,学生稍有偏离,教师就会有棒喝!新的课程理念它包蕴对话的形式很多,其中教师和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上很显现的。我们课堂的文本要着力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头,要有利于他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但我们认为和文本对话的最终要面向生活。

1.和文本对话形式,最终走向综合。我们始终认为对话不是最终目的,对话的结果还是要接受生活的检验,并一步步走向综合,走向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对话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去体验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其中存有的属于个人的默会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和文本对话的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本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他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始终用对话的目光去审视它,使它逐步走向完善。况且,以后文本的触角将迅速延伸到多媒体和网络。动感的、交互的多媒体教材将成为文本开发的新领域。所以和文本的对话,他的着力点应该是未来的和不断发展着的。

3.和文本对话,我们可以看看外国课堂对话的方式。让我们走进美国的课堂对话:他们的对话通过对各个小组或全班的非正式谈话进行的。这些对话不同于正式讲课。它们通常是简短的即席演说,是出自当时的需要。它们经常是从班级讨论或学生发问中生发出来。因为这些对话简短,教师不必像正式讲课那样准备。通常在配合问题讨论时运用这种对话最为有效。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把许多对话转变为间接的教学,可以有意设问,提出难题,引起评论,接受对话。绝不能认为你已向学生讲述过了,学生便一定会学到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完全可能会对上述活动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全然没有领会教师告诉他们的东西。如果你能把对话处理得很简练,并交替着提问、讨论,使学生随时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那么你的课堂对话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4.多种对话形式,共同演绎对话的成长历程。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有对话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文本是载体,师生、文本间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

四、对话归宿,从实用制度走向智慧、生活。

综观我们以前的对话,缺的是生活,培养的学生,是“书呆子”,这种游离于和生活对话的教育,是令人痛心的。但在新的课程的背景下,我们欣喜的看到:

1.对话归宿和目的,我们从制度走向生活。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样一份材料:“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期末考试结束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在家焦急地等分数,或为寒假补课找老师,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年级3班的学生,却在班主任黄玉峰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学古人风度,察今人民情”的’99寒假浙东文化学旅…… 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游玩。出发前,黄玉峰老师从《史记》、《文苑精华》、《中国六朝山水诗选》等古籍和现代作家作品中,挑选了两万多字的诗文,印发给同学,要求大家仔细研读。为期8天的旅程中,从绍兴沈园的“东风恶,欢情薄”,宁波天一阁的风雨,到张岱、郁达夫笔下西湖的不同风致,从三味书屋、兰亭到王国维故居,同学们循着名士大家的文字和足迹,在以山水自然为师的天地大课堂中,心驰神醉。黄玉峰说,这也是他上的“语文课”!黄老师的有悖于所谓的制度的做法,正印证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以大自然为生物园”。是的,我们学生的对话要走出课堂和生活对话!

2.对话的归宿和目的,我们从实用走向智慧。又有一个阶段,我们的教育染上那么多的实用色彩,就像怀特海所说的,理想沉落为实际。不信你看,外面发明了电脑,我们让学生学五笔字型;人口太多,我们课堂上宣传人口教育;环境受到污染,我们要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寻求我们的在对话中的智慧,这种对话中的智慧他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更不在于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 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孩子会不会拉琴、画画或有其他特长,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在走向生活、智慧的对话中,我们的孩子可以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在走向生活、智慧的对话中,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自己反思自己。这样状态下的学生不再是一块块供聪明的教师提成文化人的胶泥。在走向生活、智慧的对话中,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

在新课程实施的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在对话中听到了孩子这样的声音:“冰融化了,化作了春天”、“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等一些富有诗意的对生活的解读。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在一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生活经验是根,知识积累是干,在这生命之树上鲜活地盛开的水淋淋的花朵,那就是对话。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对话,是民主有效的,是理想的,是令人神往的。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